-
毛二可
毛二可(1934.1.26-)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1981年以来主持完成了21项合同,其中有4项获国家发明奖。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对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获1987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著有《毫米波导引头信号处理机》、《电荷耦合器器件动目标显示对消器》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马远良
马远良,1938年7月15日出生,男,四川省隆昌市人。水声工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原哈军工水声专业插班学习,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进修。历任西北工业大学水下技术研究所所长、声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和航海学院院长。曾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暨水声分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水声工程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主持航空声纳装备研制,是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创立任意结构形状传感器阵列优化设计的“凹槽噪声场法”,成功运用于声呐装备研制。给出了拖曳线列阵接收噪声角度展宽的理论解释,提出“匹配场噪声抑制”的新概念。拓展了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设计理论,得出了高阶超指向性的解析解和稳健实现方法。创立了宽带恒定束宽、连续可变精密数字时延和任意数字相移的工程实现方法。创立了多种水下自导自适应技术,显著改善系统性能。对海面蒸发波导和深海声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含国家级和部级一、二等以上奖励共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合作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是全国水中兵器领域第一位博...
-
潘君骅
潘君骅,1930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吴淞,男,汉族,江苏省常州人,应用光学专家。中共党员。1952年北京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60年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南京天文仪器厂副厂长。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光学元件及系统的加工和测试。1960-1966年,为长春光机所建立了大口径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基础,推进非球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1972-1974年研制出激光球面干涉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完成2.16米天文望远镜及其专用附属仪器-阶梯光栅分光仪,分别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航天508所、总参二部、中科大、成都光电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研制了多种非球面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199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光学非球面的设计、加工及检验”专著,2004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再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倪光南
倪光南,1939年8月1日生,男,汉族,浙江省镇海县人,计算机专家。无党派人士。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1-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任访问研究员,1985-1995年任计算所公司(1989年改名为联想集团)总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特邀委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2011年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2006-2010年任北京市参事。曾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昌祥
沈昌祥(1940.8.22-)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浙江省奉化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该所副所长兼总工。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1985、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1985、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主要著作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宋健
宋健(1931.12.29-)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山东荣成人。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毕业,同年包曼高工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后又获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1960年前后,在最优控制系统理论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从事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对象与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决了这类系统的稳定性、点观测、点控制的理论问题。70年代修订和扩充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一书,进一步发展了控制理论。1980年后,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组织领导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并主持了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领导实施了“863”、“攀登”等高技术和基础研究计划;发起“夏商周”断代工程。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优贤
孙优贤(1940.12.23-)工业自动化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自控联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副理事长。在现代控制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高级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
-
苏君红
苏君红(1937.4.9-)红外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兵器工业昆明物理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热成像工程总设计师。长期参加红外系统研究,重点是热成像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参加或主持研制的红外跟踪系统、几种不同用途的热成像分别获得国防科工委和兵器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Ⅱ类通用组件热成像项目获兵器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兵器工业部颁发功勋奖。1993年获光华基金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为发展和提高我国夜视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玉
孙玉(1936.4.14-)通信技术专家。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主持了散射数字传输系统研制、电信网络基础技术研究、我国第一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我国第一代ISDN试验/试用网总体设计、三峡工程通信网总体设计、专项工程电信类系统总体概要设计和电信网络总体概念研究;发表论文和撰写报告100余篇;出版《数字复接技术》等专著6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小谟
王小谟,1938年11月12日生于上海,男,汉族,雷达和系统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历任南京14所室主任,38所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电子科学院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0年来,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雷达和系统,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性能全面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是新一代雷达基石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雷达装备系列,1983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设计了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在国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名列前茅,成为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之一。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1987年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6年任中以合作预警机的中方总设计师,2000年国内预警机立项后任预警机总顾问,并任自行开发出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是预警机工程的奠基人。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全国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