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士中
杨士中(1937.10.1-)测控与遥感信息传输专家。重庆市人。196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飞行器测控及遥感传输领域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明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体制,解决了测控系统无电子对抗力的问题。研制成功的卫星传输型CCD电视遥感系统,首次在我国实现传输型卫星遥感。发明精密跟踪系统中频率的截获新方法,解决了精密跟踪系统复杂谱线捕获和抗干扰问题。研制飞行器统一测控综合终端装置,解决了扩频测控的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扩频四合一测控。研制成功的卫星数传机及语音通信机,于1984年2月首次实现我国卫星通信。研制的多卜勒频率截获接收机是我国中、低轨卫星地面站关键设备之一。研制成功专用通信系统。具有多波速、多目标跟踪测控、特高扩频增益通信、高速数据的OFDM调制等特点。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叶铭汉
叶铭汉(1925.4.2.-)实验高能物理学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仟电子伏和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建成后负责其运行和改进,对我国低能加速器的发展做出贡献。后率先研制和发展多种粒子探测器,开展我国第一批核物理实验,做出了国际水平的物理工作。70年代开展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首先在国内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1982年起主持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粒子探测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姚骏恩
姚骏恩,1932年4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男,汉族,上海市嘉定区人,应用物理专家。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电子显微学报》主编。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终身教授,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名誉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我国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超显微成像分析仪器的研制、应用及生产,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创者和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与生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58年起,先后主持、参与研制完成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100kV透射电子显微镜、我国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我国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我国第一台超分辨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等。50多年来主持研制生产十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等1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获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钱...
-
叶尚福
叶尚福(1938.12.14-)微波天线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长期致力于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及高效馈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多种大口径、高精度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主持研制的“自动跟踪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是国内最早的卫星地面站天线之一;“高精度卡塞格伦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防建设中产生重大效益。撰写和发表的多篇论文及其取得的成就,为卫星地面站天线及高效馈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7、2002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叶声华
叶声华,1934年6月11日出生,男,汉族,湖北沙市(今荆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8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6年8月至1959年8月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高教部留苏预备生,后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就读研究生,1962年9月毕业。曾任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测量技术》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在我国率先把激光技术引入精密测试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激光光电测量,并在激光视觉检测技术、激光衍射测量技术、激光准直技术、柔性在线自动测量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优秀专利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及其他1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等。199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
-
张光义
张光义(1935.9.3-)雷达工程专家。四川省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研制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从60年代中期起,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相控阵雷达工程经验,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负责我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总体设计,曾参加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研制工作,解决多项关键技术,获1994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出版专著《相控阵雷达系统》、《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发表多篇相控阵雷达论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履谦
张履谦,1926年3月1日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军委通信部、总参电信技术研究所、国防部五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任技术员、室主任、副所长、工程总设计师、科技委常委。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上世纪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为前方雷达解决抗电子干扰问题。参加1956年国务院编制我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我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60年代参加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制导雷达,具有抗干扰性能,批量装备部队,成功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是六十年代我国国防科研系统树立的学习标兵。70年代进行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90年代以后,从事通信广播、气象预报、对地观察、北斗导航定位...
-
张明高
张明高(1937.12.17-)无线电波传播专家。1937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信息产业部第22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提出了全球适用的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统计预算方法,1990年被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采纳,取代了美国NBS方法和法国方法,1992年形成CCIRP.617-1建议,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的对流层散射电路的评估之中,效果良好,为我国赢得了声誉,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于1995年又被编入ITU-R的地面电波传播手册。主持研究确定了一套适于中国及邻近地区卫星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电波预测方法,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提出的海面反射衰减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P.680-3建议取代了仅适于1-2GHz的日本方法;电离层闪烁长期统计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P.531-5建议,这些理论成果为我国有关卫星和飞船的通信系统的论证和设计提供了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依据,获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地面无线电业务电波预测方法研究中,对Hata模式的改进使适用距离从20km扩展到100km...
-
张钟华
张钟华,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电磁计量专家。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后又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在电机系电工基础教研组进行研究生学习。1967年被分配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磁处工作。现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一级研究员。曾任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计量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仪器仪表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电磁计量国家基准的研究设计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国家电容基准的设计、试验以及运行工作。1997年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对,与国际平均值的差别仅为4×10-8,成为当时国际上最好的结果之一。1983-1988年,负责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了国家强磁场标准(2~12特斯拉),不确定度为6×10-5,此标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标准之一。1987-2002年,研究建立了量子化霍尔效应国家电阻标准。在国际比对中我国给出的数据为不确定度最小。1992年超导强磁场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量子化霍...
-
张锡祥
张锡祥(1933.5.19-)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