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芬儿
陈芬儿(1958.4.7-)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江西崇仁人。199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药制造技术及工程化研究。发明了氯霉胺类催化剂及配套高立体定向催化醇解技术,在国际上建成了维生素H催化生产新工艺;发明了脂环烃芳香化类的清洁技术,建成了全球产量最大双氯灭痛类系列原料药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为关键技术洛索洛芬、酮洛芬等原料药通用生产工艺;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剂及配套环内酯立体定向氧化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条喜树碱类原料药化学全合成生产线。相关成果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中国专利金奖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申请中外发明专利102项(授权43项),主参编著作7部。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祥宝
陈祥宝(1956.4.25-)复合材料专家。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78.3~1984.7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鲁汶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结构性碳纤维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研制了耐高温高韧性复合材料、低温固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材料,发展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模拟优化和自动铺放技术,提升了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水平,并在先进歼击机、运输机和无人机等研制中得到大量应用,有力的支撑了国内航空装备的发展。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译)作11部。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戴厚良
戴厚良(1963.08.20-),石油化工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85年毕业于江苏化工学院,2006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和技术研发,为我国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主持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并取得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关键突破与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拥有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主编出版《芳烃技术》专著。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龙江
邓龙江(1966.11-),男,电磁功能材料专家,四川省安岳县人,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磁辐射控制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研制了一类磁各向异性纳米晶片状电磁波吸收剂,发明了多层结构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设计方法,在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薄型化”和“超宽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产业化,保障了重大工程任务的需求。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8年),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丁文江
丁文江(1953.3.28-)轻合金研究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在国际上担任或曾担任:世界轻合金联盟轮值主席,中挪(中国和挪威)轻合金研究中心中方主席;日本九州大学外部评价委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顾问;美国通用—交大先进材料制造联合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镁与稀土相结合,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中国特色,迄今为止,在镁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308篇(其中3篇入选近10年ESI高引用论文),累计他引2469次,拥有发明专利114项,作为第一获奖人,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创建了国家工程中心,凝聚三百余人的研发队伍,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全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次评优并获国家工程中心20年重大成就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董绍明
董绍明(1962.10.29-),男,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家,山东莱州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主任,兼任空间科学委员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与工程化研究。发明了高热稳定、高尺寸稳定、高热导和超高温等功能特异性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大尺寸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部件制备技术,研制成空间热结构、空间遥感相机支撑结构等高应用可靠性陶瓷基复合材料部件;解决了陶瓷-金属异质材料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空间服役环境适应性等工程应用难题。为国家重要任务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率先实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动力、空间遥感、新型高速飞行器等领域中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行业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正义
傅正义(1963.01.09-),男,高性能陶瓷材料专家。出生于湖北随州市,原籍湖北大悟县。1994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CeramicsInternational共同主编,InterdisciplinaryMaterials共同主编。长期从事高性能陶瓷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开发的多种新材料在高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实现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400篇,授权发明专利90项。获美国陶瓷学会JohnJeppson奖、SamuelGeijsbeek国际奖、俄罗斯工程院“工程勋章”等8项国际奖励;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5项人才奖励。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付贤智
付贤智,1957年7月6日出生,男,汉族,福建省邵武市人,无机化工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光催化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光催化剂,开发出多种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环保、军工、建材、电力等领域。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申请和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干勇
干勇,1947年8月3日出生,男,汉族,冶金材料专家,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4年至今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4月至今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现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200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200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2010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是我国材料、冶金、现代钢铁流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准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突出贡献者”等称号。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担任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编制专家组组长。2001年...
-
高从堦
高从堦,1942年11月12日出生于山东即墨,男,汉族,山东省即墨区人,化学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1982-1984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修。曾任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副主任和总工程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膜工业协会、浙江省膜学会和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国际膜科学杂志(JournalofMembraneScience)名誉顾问,国际脱盐协会(IDA)中国代表。长期从事膜分离和水处理的研究开发工作。1967-1969年参加过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先后参加、组织、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重点项目十多项,对国家的不对称和复合膜(反渗透、纳滤、超滤和离子交换等)及组器的研制和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在浙江省内组建了多支科技创新团队,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在此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199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