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声凯
宫声凯(1956.7.19-),男,航空发动机高温金属结构材料与热障涂层专家,辽宁省盖县人。198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从事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用金属间化合物基单晶合金、单晶叶片和热障涂层材料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高承温低密度Ni3Al基单晶合金和超气冷单晶叶片,支撑我国新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研发出长寿命和超高温热障涂层材料技术和新型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涂层设备,支撑生产单位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热障涂层的批量应用,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申报内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发表论文近3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伯云
黄伯云,1945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南县,男,汉族,粉末冶金专家。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年留学美国,1986年在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归国。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十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研生产与国防经济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先进材料研究与人才培养,先后为国家大飞机工程、航空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工业提供了多种高性能关键材料,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贡献。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解决了国家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急需,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了性能优异的关键材料及部件;研制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为我国多种战机提供了关键部件,满足了国家国防建设需求;研发了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形技术,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精密复杂零部件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
何季麟
何季麟(1945.9.1),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原籍河南开封。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获冶金工程学士学位。何季麟同志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何季麟同志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蹇锡高
蹇锡高(1946.1.6-)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重庆市人。1969年本科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81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8-1990留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创新与产业化研究,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军工配套、“863”、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30余项。发明了PPESK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解决了传统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获得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明了PPENS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解决了无法得到高分子量可溶性聚醚腈砜的国际技术难题,获得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提出了高性能高分子设计新思想,并开发出一个结构独特的高性能高分子新体系。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12项技术已产业化。发表了SCI论文244篇。培养博士76名,博士后和访问学者6名。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
-
黄小卫
黄小卫,1962年1月29日出生,女,汉族,湖南省临澧县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2008年获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首席专家,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长期从事稀土冶金与材料研究、工程化开发与应用。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绿色分离提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明了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离子型稀土原矿浸萃一体化、碳酸氢镁法冶炼分离稀土等低碳低盐无氨氮分离提纯稀土等专利技术,在国内外40多家稀土企业应用,从源头解决氨氮废水、放射性废渣等污染问题,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和成本,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160余篇。2014年获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2015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姜涛
姜涛(1963.10.06-),男,冶金工程专家,安徽省淮北市人。1991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烧结球团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副主任,曾任美国矿物、金属、材料学会(TMS)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提取冶金研究。开发出多种难处理铁矿均热高料层烧结、球团制备关键技术和复合造块新工艺;研发出红土镍矿制备镍铁的高温熔炼新渣型和固态还原-磁选新工艺;研发出新型复合粘结剂,发明了一步高温还原制备直接还原铁新方法;构建了钒钛磁铁矿和铁铝复合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应用并推广至国外,推动了我国炼铁精料、镍铁和直接还原铁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扩大了可利用的资源范围。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370篇;授权主要专利90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2次,编写国际会议文集9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姜德生
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现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和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多年来,姜教授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姜教授2000年创建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桥梁交通、火灾探测、石油石化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光纤传感检测系统,该公司现已成为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唯...
-
李贺军
李贺军(1957.12.16-),男,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专家,河南省驻马店市人。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曾任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发明了系列新型高效C/C复合材料及抗氧化涂层制备技术,研制的高性能C/C复合材料已应用于陆海空10余种高新武器型号的定型批产;成功开发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制备技术,已应用于多种型号军机及民用领域的系列产品。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发表主要SCI收录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2019年被评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第十六届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卫
李卫(1957.12-)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阳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率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言荣
李言荣(1961.7.10-),电子信息材料专家,四川省射洪县人。199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学位,曾留学德国Karlsruhe科研中心和美国ColoradoatBoulder大学。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校长,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发明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解决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发明了介电薄膜的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的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装备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一体化集成的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的发展。主要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刊物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