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寿
彭寿(1960.10.13-),男,汉族,玻璃新材料专家,安徽省桐城市人,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材料工程(玻璃)专业。现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玻璃新材料科研、设计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了我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高品质浮法玻璃、高透光伏玻璃、超薄触控玻璃、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多种玻璃新材料长期被国外封锁垄断的现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产品进口替代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支撑了我国多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了我国玻璃科技与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7项,授权发明专利65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带领团队获首届“师昌绪新材料技术奖”、中国工...
-
邱冠周
邱冠周(1949.2.2-)矿物工程学家。广东省梅州市人。1987年9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发表了97篇科技论文和5部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旭红
钱旭红,1962年2月19生于江苏省宝应县,男,汉,有机化工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82、1985、1988年分别于该校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在美、德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和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化学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女王大学荣誉博士、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等。在有机化工领域的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长期从事应用化学研究,主要兴趣聚焦在农药化学和染料化学。以氟化和芳杂化为主线,深入开展了含特殊官能团、活性功能团有机化学品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功能性能评价、构效关系分析及产业化应用。开发出多氟芳酸等制备的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创制新机制、性能独特的顺硝烯杂环类和含氟类绿色化学农药;创制分子识别传感和检测分离一体化的萘酰亚胺等芳杂环类荧光功能染料。发表SCI论...
-
任其龙
任其龙(1959.1.1-),男,化学工程专家,浙江省东阳市人。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长。曾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化工分离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创建了分子辨识分离工程平台技术,解决了组分极复杂、分子极相似生物基原料的分离难题,实现天然维生素E、24-去氢胆固醇等十余种高端化工医药产品的高效制造,突破专利封锁,打破国外垄断,部分产品为国际首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2009,2018)、省级科技一等奖2项。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发明创业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等荣誉。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为我国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传尧
孙传尧,原籍山东,1944年12月13日生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佳木斯市人,男,汉族,矿物加工工程专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冶金系选矿专业,1981年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在新疆可可托海矿务局从事稀有金属锂铍鉭鈮选矿工作,任选矿厂副厂长。曾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现任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矿物加工及复杂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有丰富的选矿厂生产实践经验。在锂铍鉭鈮、铅锌、铜镍、钨铋钼,铁及黄金领域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奖9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有色金属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理论研究中,与合作者共同开拓“矿物浮选的晶体化学原理”的学术方向,撰写出版学术专著《硅酸盐矿物浮选原理》。主编《选矿工程师手册》等大型专业书6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5人。近年来,提出“开发与矿物资源可选性相和谐的...
-
沈政昌
沈政昌,1960年6月8日出生,男,汉族,江苏省常熟市人,矿物加工专家。2008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从事选冶过程技术研究、设计及工程化。针对矿产资源禀赋日趋贫细杂和资源供给“紧约束”的国情,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大型浮选装备,实现我国“贫矿”资源的规模利用。开发浮选流程水平配置和宽粒级浮选技术,推动我国复杂难处理矿物高效回收及冶金固废的资源化。开发系列专属浮选装备及技术,支撑我国战略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丰富和发展了浮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基础理论,创建和完善了我国浮选装备体系,实现了浮选技术和装备大型化、高效化、专属化,满足了不同矿物和不同规模选矿厂的要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何梁何利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谭天伟
谭天伟,1964年2月7日出生,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生物化工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谭天伟院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工研究。在脂肪酶及酶催化合成化学品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实现了有机合成用脂肪酶的生产和酶工业催化的应用;建立了基于标志代谢物控制的发酵放大新方法,并用于酵母发酵产品的工业生产;开发了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新工艺。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亚洲青年生物技术杰出贡献奖(YABECaward)、赢创-FriedrichBergiusLecture奖等。国家教学名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0余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国栋
王国栋(1942.10.2-)压力加工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1年毕业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装备与产品方面的研究,在热轧钢材控轧控冷(TMCP)、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板形控制及轧制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薄带连铸基础研究与工业化技术、轧制过程研发平台开发建设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在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强韧化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等关键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项目、集成和开发了3500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法,进行板带钢板形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
-
王迎军
王迎军(女)(1954.7.31-)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SCI论文18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涂善东
涂善东(1961.11.4-),男,化工装备安全技术专家,出生于福建永定(籍贯广东大埔)。1988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高温高压设备安全技术研发,创新发展了高温承压设备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技术,成功应用于石化、能源等重化工业领域安全保障工程,为我国万台承压设备事故率逐年下降做出了贡献。推广应用于大型反应器、换热器、汽轮机、高端阀门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制造,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发明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9项、国际专利4项,发表论文354篇。积极倡导全面工程教育,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已培养博士40余名,一批学生成为高校和企业的优秀人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