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忠
王玉忠,1961年6月16日出生,男,汉族,山东威海人,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教授,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与高性能化的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在解决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可生物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提出和发展了新的阻燃原理和技术,有效解决赋予材料高阻燃性与其高性能化相矛盾难题,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提出发展可高回收率回收其单体的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解决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发明了可反复循环利用并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等。发表SCI论文500余篇,SCI他引上万次,出版专著/教材/手册6部,2项基础研究成果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50余项已实施应用;获11项国家和省部科技成果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宝...
-
吴锋
吴锋(1951.06.12-),新能源材料科学家,生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化工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高技术(863)功能材料专家组副组长等,被国家科技部聘为973计划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的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我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为我国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多项;还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四项国际奖。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被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震西
王震西,1942年9月3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市。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获学士学位。长期从事稀土磁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以成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市,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功能材料专家。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和发展工作,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是目前最适合用于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曾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谢建新
谢建新,1958年6月1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材料加工工程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1991年日本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十三五”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金属凝固、加工和热处理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多重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专利实施企业20余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惠彬
徐惠彬,1959年7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大安,祖籍河北省武安,男,汉族,金属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198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国。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先进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国防)重点和重大项目,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者1人、提名者1人。1994年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领导的科研团队2008年获批...
-
邢丽英
邢丽英,1965年2月出生,女,航空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专家,山东省烟台市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复合材料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邢丽英是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复合材料技术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多功能化技术研究,国内率先研制出系列高性能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并在航空装备批量应用,支撑保障了先进航空装备的研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光华科技奖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南平
徐南平(1961.4.5-),化学工程专家。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198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陶瓷膜产业和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技术上解决陶瓷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和膜形成的关键问题,为陶瓷膜技术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和传统产业改造领域的重大应用工程奠定知识产权和技术基础,在我国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陶瓷膜新产业;提出了“用化学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材料制备工程化问题和依托新材料发展新的分离与反应技术”的学术思想,自主设立了材料化学工程博士点,建成了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了我国膜领域的发展和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的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培育了江苏久吾、江苏九天、南京九思等10多个高科技企业,服务了近千家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2005年当选为...
-
薛群基
薛群基(1942.11.28-)特种润滑材料专家。山东省沂南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和领导研制成功了多种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特种润滑材料;主持建设了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功能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了数十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稀士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级奖励3次及省部级奖励10余次。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9年获中国化学会-中石化化学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贡献奖,中国摩擦学会最高成就奖,2011年获世界摩擦学金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本,授权专利30余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为民
杨为民(1966.4.22-),男,有机化工专家,出生于山东烟台(籍贯甘肃武威)。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有机化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中国石化重大项目等。在原料多元化乙苯绿色生产、稀乙烯增值转化利用、新结构分子筛创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海内外50多家企业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