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东亮
江东亮(1937.09.12-)著名无机材料科学家。籍贯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入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现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198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冶金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工作。长期从事先进陶瓷的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先后开展氧化铝陶瓷末期烧结气氛对材料致密化的影响,碳化物或含碳化物的复合材料的高温等静压氮化改性工艺等基础研究,促进了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在国内研制成功高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磁流体发电电极材料,氧化铝轻质、重质耐热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复相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间技术等行业,取得了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著作4本,专利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以及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12项。199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1996年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
-
柯伟
柯伟,男(1932.12.30-)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辽宁沈阳出生,祖籍浙江台州(黄岩)。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9公派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进修,1982年回国。现任金属所研究员,博导;曾任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疲劳及环境敏感断裂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新型耐蚀合金、涂料、断裂控制和安全评估技术,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预测研究”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研究。培养硕士和博士60余人,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大东
李大东(1938.2.24-),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山东省德州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与同事们合作研发的加氢精制催化剂(RN-1型),1989年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压加氢改质技术等2项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RN-1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12个系列超过100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400多套工业装置以改善各种油品质量和提高重油转化效率。与合作者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0件,授权海外发明专利67件。发表论文165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龙土
李龙土,1935年11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男,汉族,福建省南安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化工系和材料系任教。曾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功能陶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研制多个系列、性能优异的铁电、压电、介电、铁磁等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带领课题组对铁电压电陶瓷低温烧结技术及应用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了对多层陶瓷电子元件产业化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技术路线,开拓了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低温烧结的新途径,发明了低烧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并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曾担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七五”期间“先进功能陶瓷”专题负责人、“八五”期间“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重大项目负责人和“九五”期间“高性能片式电子元件”重大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研制成功的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重大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对“863”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及高技术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863”计划实施十周年被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表彰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
刘业翔
刘业翔(1930.9.1)有色金属冶金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北省武昌县。195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书记兼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轻金属学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特别是轻金属与铝电解及电化学冶金领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高温熔盐电解电催化、铝电解电催化碳素节能阳极、功能电极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南省光召科技奖和全国光华科技奖等及专利32项。1996年与团队一起,开始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产-学-研”实践,先后获发明专利40余项,锂离子电池成果已孵化出数家高新技术企业,薄膜太阳电池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沿,发表论文SCI45篇和EI35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60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总共320余篇,撰写专著4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俊贤
李俊贤(1928.3.10-),化工合成专家。四川省眉山县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黎明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防科工委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推进剂及聚氨酯研究,是我国化学推进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主持参与了偏二甲肼、一甲基肼、鱼推-3燃料、丁羟胶等产品的研制,迄今仍应用在长征系列火箭、先进鱼雷、卫星和飞船等装备上。提出“保军转民”方向,主持组建了国家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取得50多项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聚氨酯工业手册一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十余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毛炳权
毛炳权(1933.11.02-)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参加研制成功中小型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并得到广泛推广;研制成功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以1800万美元将催化剂专利转让给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并在Engelhard催化剂公司生产,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桑凤亭
桑凤亭,1942年3月24日生,辽宁省大连市人,化学激光专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的专家,国际气体流动与化学激光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大连化物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从事科学研究四十年,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60年代从事固液火箭推进剂燃烧的研究;70年代开始致力于气动激光,DF/HF化学激光研究;80年代从事的可见波段化学激光新体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90年代以来,在氧碘化学激光研究中,先后有多项成果通过中科院院级鉴定,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的氧碘化学激光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1999)二等奖(199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2003),省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996,1999,2000,2002,2007,2009,2012,2014)多项。同时还与他人合作编写了短波长化学激光、化学激光、化学激光及其应用及氧碘化学激光4本专著,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培养研究生十余名。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
邱定蕃
邱定蕃,1941年10月20日出生,男,汉族,江西省广昌县人,有色金属冶金、湿法冶金专家。1962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化工系,同年国家分配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公派赴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学习与研究(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管科研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湿法冶金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並承担了加压浸出、提取、分离铜镍鈷和贵金属的研究,带领100多名科研人员和工人,在新疆首次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新工艺冶炼厂,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发明矿浆电解新工艺,实现了金属一步提取,获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研究成功的“复杂金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早年研究成功的萃取分离镍、钴、铜技术,首次在南京实现了工业化;研究成功的从低品位锰矿生产硫酸锰和二氧化锰,在河北建立了工业生产厂。2002年他在国内较早提出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议,并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领域和有色工业环境保护方面有较深的...
-
沈寅初
沈寅初(1938.7.7-)生物化工专家。浙江省嵊县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长期从事微生物源农药及生物化工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主持开发了井冈霉素、7051(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产品,为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研发成功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开创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应用的先河。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