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杰成
程杰成(1962.09.03-),男,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黑龙江省五常市人。200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主任、中石油三次采油先导试验基地主任。一直在油田致力于化学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聚合物驱匹配原理,研发出工业应用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工业应用技术体系,首次实现聚合物驱大规模高效应用;发现三元复合驱协同作用新机制,发明了高效表面活性剂,研发出关键技术,主持创建工业应用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应用;与团队一起发明了泡沫复合驱方法,为化学驱进一步发展储备了技术。已在国内外成功应用,仅大庆油田化学驱年产油已连续19年超1000万吨,为我国化学驱技术由跟随到引领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9件,发表论文88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建军
邓建军(1964.04.08-),强流脉冲加速器专家。江西吉安市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2003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该所所长。我国强流脉冲加速器主要技术带头人之一,主持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兆赫兹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国内首台超高功率脉冲加速器,为我国强流脉冲加速器技术走进世界前列及核武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及“求是杰出青年科技奖”等,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四川十大杰出青年。主编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运华
邓运华(1963.2-),石油地质学家、海洋石油勘探家,湖北红安人。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1988年获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历任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勘探项目经理、副总地质师、副总经理,研究总院副院长,集团公司副总地质师。参加并负责了渤海石油勘探技术工作,针对渤海生油岩埋藏深、储油层浅、断裂活动强、石油运聚复杂等科技难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开创性提出了断层-砂体“中转站”是主要运移方式,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了富集部位,临界盖层质量控制了断裂活动带油藏形成等7项学术思想为支撑的浅层油气运聚机理。用于勘探实践,带领团队9年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地质储量,奠定了渤海年产石油3000万方、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储量基础。通过对中国南海构造、沉积、古生物、烃源岩等多专业综合研究,提出了“南海两个油气带、内带找气、外带找油”的地质思想,准确预测了南海深水天然气的区域分布,并被钻井所证实。在开拓海外勘探过程中,通过对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深入研究,提出“生物数量决定油气生成量,营养物质控制生物数量,河流是营养物质主要来源,河流-海湾体系是世界海相石油分...
-
多吉
多吉(1953.9.10-)地质学专家。西藏加查县人。1978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西藏地勘局总工程师。从事地热、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及科研工作。参加完成西藏羊八井热田浅层热储资源勘查及评价工作。负责实施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评价,提交110MW发电装机容量。主持完成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项目,负责实施完井的热田深井ZK4001孔,单井发电潜力达12.58MW,是目前我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主持完成的该热田深部高温热储形成机制研究,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成因机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系统模型,提出了变质核杂岩系中高温地热系统形成及热流体运移的新理论,确定了大陆非火山型高温热田新类型。参加完成了西藏重点地热田含铯硅华地质调查,参加编写《新型水热成矿—西藏铯硅华》专著,该成果获地矿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开展西藏西部贵金属矿产的找矿工作,在岩金找矿获得了重大线索,为下一步在西藏地区以浅层低温热液型(热泉型)岩金矿找矿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持开展西藏中部主要交通沿线,寻找天然饮用矿泉水地质项目,发现并评价了西藏曲马多优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该...
-
樊明武
樊明武(1943.7.8-)湖北沙市人。196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湖北省科协主席。在磁铁理论与工程领域,基于有限元方法开发了通用二维电磁场计算软件包DE2D,三维磁场计算软件包DE3D。在积分方程法中合理处理奇点和开域,提高了计算精度,解决了大量科研设备及工程难题。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研制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磁场计算结果有偿转让国外。该加速器被评选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目前,致力于应用型粒子加速器研究、核技术应用及太赫兹波等国际前沿课题的跟踪研究,推进湖北核电和核技术产业发展。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11次。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本。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范维澄
范维澄(1943.1.28-)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专家。生于贵州福泉,原籍湖北鄂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名誉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安全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组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住建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应急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席。曾领导创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1989-2014),任973火灾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2006),共同发起建立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并担任主席(1995-2001)。曾在国务院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大会讲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专题讲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首届终身成就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
顾大钊
顾大钊(1958.5.1-),矿山工程与水文地质专家。江苏滨海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煤矿建设井巷特殊工程领域的第一位博士。1990年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作为科技带头人调入神华集团(现国家能源集团)工作。现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我国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工程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的技术思想,建立了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此技术首先在神东矿区全面应用,煤矿地下水库提供了该矿区用水量的95%以上,为干旱缺水的神东矿区建成世界唯一的2亿吨级超大型煤矿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还给矿区周边发电和煤制油等企业供水,使西部煤矿区由耗水大户成为供水基地,奠定了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正在西部其它矿区推广应用,为保护利用我国煤炭开采每年损失的数十亿吨矿井水资源开辟了新路径。组织研发高矿化度矿井水低成本处理技术,为宁东、哈密等西部缺水矿区高矿化度矿井水高效利用提供...
-
葛世荣
葛世荣(1963年4月-),男,煤矿运输工程专家,浙江省天台县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兼任世界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创新应用应急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葛世荣长期从事煤矿运输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提出了摩擦运输传动可靠性理论方法,创设了深井提升重载化、巷道运输自动化关键技术装备,攻克了煤矿井下智能化采运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其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广泛应用,为大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运力保障,推动了我国煤矿智能化采运技术跨越式发展。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独立和共同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被授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学术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郭剑波
郭剑波(1960.3.6-)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南省桃源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4年毕业于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在电网规划、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及风电并网安全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参加了三峡输电等电网规划研究,主持了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全国互联电网(2020~2050年)规划系列研究;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串补装置和特高压串补装置,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组织建成了“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为行业提供了公共研发实验平台,提高了风电并网安全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晓棉
胡晓棉(1963.10-),女,核物理工程技术专家,陕西高陵县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98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武器装备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核物理工程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参与完成多项大型国家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做出了系列创新性工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十佳”提名奖、“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多项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