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佳文
夏佳文(1964.7.17-)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重庆涪陵人。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93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工程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CSR总体构想,主持完成其总体设计;构建了等时性环型高精度谱仪;主导CSR总体调试与运行,实现重离子束的冷却、累积、加速与快/慢引出,成功应用于核物理实验及深层肿瘤治疗;同时发展小型化重离子装置,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曾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武强
武强,1959年10月10日出生于呼和浩特市,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水文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副主席,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文地质”专家组组长,《MineWaterandtheEnvironment》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先后负责了6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煤矿顶底板两大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控技术和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以及矿井充水条件三维可视虚拟化分析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美国、中国...
-
谢和平
谢和平,1956年1月出生,男,湖南双峰人,能源与力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矿山工程力学、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及深地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特别是破断煤岩体力学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果。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1982年起,创造性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研究,并与损伤力学结合在国际上开创了岩石力学分形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在深地科学探索领域,包括深地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中低温地热发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水能源化及深地医学等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理念与构想,并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谢和平院士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
-
谢克昌
谢克昌,1946年10月5日生于山西太原,男,原籍山西五台。煤化学工程专家,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太原工学院,1983年至1985年美国南卡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获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集团战略科学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等,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九、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十一届)、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等。长期从事煤化工和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战略规划研究,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项目,提出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多联产工艺并指导工程示范;倡导并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立法和实践;主持完成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正在主持“推动...
-
袁亮
袁亮(1960.6.30-)安徽金寨人,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系地下采煤专业。曾任淮南矿业集团(原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长达15年,现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煤矿瓦斯爆炸成套技术与装备,成功地解决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技术难题,并在淮南矿区首次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重大突破。创建了我国首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率领团队将研究成果在全国煤炭行业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我国和世界低透气性煤层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九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研...
-
杨春和
杨春和(1962.01.16-),男,岩石力学专家。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人。1999年毕业于美国内华达大学采矿工程系(UniversityofNevada,Reno),获地质工程(Geo-Engineering)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咨询组专家。长期从事盐岩水溶法建腔与油气地下储备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针对我国特有的层状盐岩地层,构建了层状盐岩储气库建造及运行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了盐岩油气储备这一新的学科方向和技术领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并提出了对井水平腔盐岩储气库技术,使我国该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研究成果保障了我国第一座盐岩储气库的成功建成,全面应用于80余座盐岩储气库的建设,为后续数百座盐岩储气库建设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登记14项、主持及参编行业规范4部。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袁士义
袁士义,1956年10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男,原籍江苏省丰县,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现为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专家、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从事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复杂油气田开发/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油气田开发规划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多个油田获成功应用。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完成《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和《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使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级一等奖5项。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实践》、《裂缝性油田开发技术》著作2部,译著1部,重要研究报告2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名。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孙越琦能源大奖",被评为首批中石油集团公司油气田开发高级技术专家,...
-
岳光溪
岳光溪(1945.10.30-)洁净煤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1985年后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现任清华大学研究员。自八五到十一五连续主持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的攻关项目,是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期间发展了我国独立的循环流化床理论和设计体系并用于实践,开发了系列容量国产循环床锅炉,且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做出了杰出贡献。还实现了我国循环床设计技术第一次出口。近年又进入煤气化领域,开发出分级给氧高压煤气化专利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示范和产业化。发表论文300余篇,合作著作3部。成果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和第七届光华工程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铁岗
张铁岗(1946.9.24-)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原籍河南省许昌县人。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1990年进修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曾任平煤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为攻克瓦斯,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瓦斯防突、分级、隔抑爆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防治瓦斯整体水平向前迈一大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所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工程设计》等书,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主持改造老矿两座,设计延深及新建大矿六座,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任主任,为平煤成为全国产量效益特大型企业作出贡献。有十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创新“十佳”人才。并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
-
张来斌
张来斌(1961年9月-),男,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安徽省铜陵市人。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应急管理部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第八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长期从事油气生产系统及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石油高校首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油井管损伤检测、油气生产大型动力机组故障诊断及油气生产系统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绩,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多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杰出会员。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