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垣
潘垣(1933.8.8-)磁约束聚变技术和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江苏省扬州市。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主要成员之一,磁约束聚变技术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主要开拓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电气学院名誉院长、惯性约束聚变点火装置(ICFIF)国家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磁约束聚变(MCF)专家委员会科学顾问、中国电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和一套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等,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还将聚变电磁工程技术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调入华中科技大学以来,发展了如下一些新的学科点: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应用、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电场催化人工降雨/雪、脉冲强磁场、磁约束聚变、新一代高压断路器等。其中脉冲强磁场已批准为“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为当今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之一,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
彭先觉
彭先觉(1941.9.16-)原子核物理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参加了第一代核武器多种型号和第二代核武器氢弹次级的理论设计、试验和定型工作,是这些型号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出了多个改进核武器设计的新设想,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大幅度提高核武器性能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参与了“八五”核试验规划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为我国核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国核武器设计水平在主要指标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后主要从事核武器研究的规划制定和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并十分关心核爆炸的和平利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皋韵
钱皋韵(1927.3.14-)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上海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3-1955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和中国核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初组织并参加了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协作工程,取得了出色成绩,是我国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铀浓缩技术向离心法过渡的决策中,曾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主持并参与包括离心机和辅助系统研制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离心机研制体系的建立,并及时组织了几种离心机的扩大试验和筹建了离心机小批量生产线,为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工业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四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鸣高
钱鸣高(1932.12.11-)采矿工程专家。江苏省无锡县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为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作了大量的开拓与奠基工作。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控制为一体的实用工程理论体系,开发完成集“矿山压力预测、控制和监测”为一体的实用工程技术,解决了我国许多矿区工作面低产和安全(防止冒顶)的关键采矿工程难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中国煤矿生产地质条件,卓有成效地开展采矿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及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秦裕琨
秦裕琨(1933.5.30-)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研究生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使煤粉相对集中在火焰中部,而炉壁四周则空气相对过剩的思想,并研制了高效、低阻的煤粉浓缩器,强化了浓淡燃烧的作用。将风包粉和浓淡燃烧的思想相结合,达到高效、稳燃、低污染、防结渣和防高温腐蚀的综合效果。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和煤种,除用于改造已有设备外,我国各大锅炉厂均已用于新产品设计。获得了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六五期间,解决了130t/h矸石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严重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著作6本,论文百余篇。现继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烧工程研究所工作,并任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从事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燃煤污染物减排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邱中建
邱中建(1933.6.9-)石油地质专家。出生于江苏南京市,四川省广安市人。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油天然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石油系统最早进入松辽盆地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是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0年代在胜利油田工作,对发现及评价胜坨大型油气田做出了贡献。70年代与同志合作,首次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对勘探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与实践,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主要参加者。80年代任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组织并参加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首次运用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流程,对珠江口盆地、辽东湾进行评价,相继发现流花、惠州、绥中、锦州等一批大型和中型油气田,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0年代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探明了塔中、牙哈等大型油气田并发现了克拉2等大型气田。奠定了“西气东输”项目的资源基础,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八五”油气资源攻关项目(85-101),成功组织修建了“死亡之海”沙漠公路,被评...
-
苏万华
苏万华,1941年11月21日出生于佳木斯市,男,汉族,山东宁津人。内燃动力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动力与自动化系,后在天津大学攻读内燃机专业研究生,1968年毕业。曾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名誉理事长,内燃机学报主编,国际刊物Int.J.EngineResearch和Int.J.AutomotiveTechnology编委。长期从事内燃动力工程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最早提出柴油机电子控制的技术方向,‘九五’期间完成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研发和小批试制;开发了全电控柴油引燃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2001年之后连续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燃烧过程混合率和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提出全工况多模式复合燃烧技术。中低负荷实现低温燃烧,高负荷实现高密度低温燃烧。先后开发成功无后处理器满足国四法规的新型柴油机和可变压缩比高热效率国六柴油机。1996年获中国自然基金会和GM联合颁发的首届GM-CHINAKettering...
-
孙玉发
孙玉发(1937.5.24-)反应堆工程专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市。196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项目副总设计师,副院长。现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上百篇。他领导和参加完成了多项核电和核动力工程的设计科研项目,对控制棒驱动线、堆芯水力模拟、组件热工水力特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数据和验证。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多座大型核动力实验装置的设计建造,为核动力技术研究和工程验证提供了平台,为我国核动力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承纬
孙承纬(1939.12.12-)爆炸力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国家863计划八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炸药爆轰、激光辐照效应、应用脉冲功率技术等研究,并从事材料动态响应和高能量密度动力学等基础研究。爆轰物理方面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为核武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提出激光辐照效应新模式,为激光应用技术做出重要贡献。倡导我国的电磁发射、高电压爆磁发生器和电磁内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发表专著二部、译著一部,技术报告和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0项以上,国防发明专利一项。培养博、硕士生30余名,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汤中立
汤中立(1934.10.30-)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行列,并对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十年来,学术专著7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获甘肃省政府、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