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恒一
曾恒一(1939.9.22-)海洋石油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重庆。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是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重大工程装备设计及深水技术的突破做出了贡献。主持设计我国第一艘新型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评为造船工业百年史上十大名船之一,他提出的“海上浮冰撞击FPSO规律”、“大型浮体浅水效应概念”,在世界上首次将FPSO用于有严重冰区海域与世界水深最浅海域。他主持了我国第一艘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前期研究与概念设计。他积极推进海洋石油深水发展战略,组建了海洋石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深水油气田开发、初步形成1500米水深工程技术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
张信威
张信威(1938.1.2-)核技术应用专家。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地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一直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曾任所科技委副主任。在有关核物理、等离子体、凝聚态等的研究中,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参加国家攀登计划“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从事物态方程、贮氢金属与氢及同位素氘氚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C60及其掺杂的第一原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发表论文约70篇,合著“高温超导研究”。近年从事氢气放电实验中异常现象的研究,和王大伦研究员等合作发现氢(氘)气放电中存在的系列异常现象,是目前的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张提出了小氢(氘)原子(团)模型,认为氢原子存在一种新的、其电子半径比玻尔半径小100倍的状态,推导出了其能级公式,与实测出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大体符合,还能解释其他异常现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文津
赵文津(1931.2.1-)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何梁何利奖专业评委。现任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组组长。因完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并获得多项重大发现,荣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50年代先后在安徽南部找铜矿和四川西昌地区找矿有多项发现,特别是发现了钛、钒、铁矿多个巨型矿床,而获地矿部1980年评为《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称号(获集体奖)。因发展物探新技术有贡献,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研究报告及专著5本。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勇传
张勇传(1935.3.1-)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河南省南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水电能源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水资源、水电、电力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风险管理和实时控制方面都有重要创新。将水电能源理论、优化理论、控制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分析等技术进行综合交叉,为现代水电能源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两项中-欧能源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一项,培养了一大批学士、硕士、博士。出版著作《水电能优化管理》、《水电系统最优控制》等11本,发表论文15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健超
郑健超,1939年10月6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男,汉族,广东中山市人,高电压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63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9月该系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广核集团科技委主任,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广核集团科技委名誉主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电压测试技术、高电压绝缘和防雷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主持或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6000kV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高坚挺度高压直流发生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流谐波测量装置、特高压等电位屏蔽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十余项新型高电压测试设备。根据气体放电的理论分析和我国高海拔外绝缘试验的结果,提出了空气湿度和空气密度对放电电压的影响不是独立变量的学术观点,改进了放电电压湿度修正方法。高电压试验方法的国际标准据此进行了重要修订。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批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与航天部门合作,完成了长征3号火箭、神州运载火箭及发射场的防雷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防雷安全性的技术措施,为保障我国航天工程的防雷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或...
-
郑绵平
郑绵平(1934.11.17-)盐湖学和地质矿床学学家。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盐湖协会副主席、主席。从事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的研究领域60年,为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出版过200余篇学术论文和6部中英文专著,培养博士后、博士生42人,硕士生15人,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余个。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2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任地质矿产部盐湖资源与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7年和2003年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2002年当选全国50名“...
-
周世宁
周世宁(1934.1.12-)矿山瓦斯防治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瓦斯流动理论、煤层瓦斯压力和透气系数等参数测定技术、实验研究和生产应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发明的“胶圈-压力粘液封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技术及装置”获1986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他创建了以Darcy定律为基础的对煤层有强吸附作用的瓦斯流动微分方程。在实验室进行瓦斯流动的物理模拟试验,并应用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以相似准数的形式导出通用的单向、径向和球向不稳定流动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煤层透气系数测定方法”和“予抽煤层瓦斯防止突出”两项技术,均获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煤层瓦斯地质、流动理论、瓦斯预测和抽放以及煤和瓦斯突出防治的学术体系,他是该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永茂
周永茂(1931.5.15-)核反应堆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1958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和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该堆在国内建造4座、国外建造5座,嬴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BNCT)医治脑瘤的核医疗器械-,2014年9月9日实施了我国首例黑色素瘤患者的BNCT临床试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邦新
周邦新(1935.12.29-)核材料、核燃料元件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5年至1967年在英国Newcastle、Cambridge大学进修。曾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金属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现为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核材料及核燃料的研究工作,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组织领导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30多年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军
陈军(1956-),生于安徽省霍邱县,航天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专家。198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摄影测量学硕士学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曾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总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长期从事航天测绘领域理论和技术研究,致力于基础地理信息建模、更新与服务的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完成了863计划重点项目和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出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解决了空间关系描述、表达和计算等难题,主持构建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学术和科普著作4部;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并获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世界地理信息杰出奖、亚洲地理空间信息终生成就奖。2019年当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