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湘生
陈湘生(1956.06.01-),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湖南湘潭人。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和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崔愷
崔愷,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男,汉族,建筑学家。中共党员。1984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锲而不舍的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学术研究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梁思成建筑奖”、保加利亚国际建筑研究院院士等荣誉。所主持的工程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9项,铜奖5项;获得亚洲建协金奖2项,荣誉提名奖1项,提名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4项,银奖11项等专业设计奖项。同时作为多家专业杂志编委来推动学术研究。倡导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的发展与传播,出版《工程报告》、《德胜尚城》、《本土设计》、《中间建筑》、《本土设计II》等著作。先后受邀参加巴黎“中国建筑展”、台北“城市谣言-华人建筑展”...
-
陈政清
陈政清(1947.10.28—),工程力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籍贯湖南省邵东县。1981年和1984年相继获湖南大学力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美两国留学历时两年。现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973计划“制造与工程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1980年代末提出三维梁杆结构几何大变形的UL列式法和相应计算程序,最早解决了我国悬索桥和斜拉桥的三维非线性设计计算问题;在桥梁风工程理论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解决了颤振,多阶涡振等的多个计算与实验难题;发明的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不再需要电源,特别适合斜拉桥拉索减振;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倍数,解决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其中电涡流减振技术已逐渐成为土木、机械等多个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
-
邓铭江
邓铭江(1960.06.18-),干旱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专家,新疆库尔勒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获河海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疆额河建管局、水利厅总工程师18年,现任新疆科协副主席、额河建管局局长。长期坚守西北边疆工程科技一线,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开展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长期致力于西部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杜修力
杜修力,1962年12月出生,男,地震工程专家,四川广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组成员。长期从事工程抗震研究,在强地震动模型和设计地震动估计、结构动力学与波动力学、结构-地基动力耦合分析、岩土类材料和钢筋混凝土构件非线性静动力学特性等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结合高坝、核电、桥梁和地下工程等大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关键技术难题与工程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集成、创新群体,科技部973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其它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3项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冯夏庭
冯夏庭(1964.9.-),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岩石力学专家,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199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深部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工程实验技术以及岩爆监测预警与动态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84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荣获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和进展协会杰出贡献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杜彦良
杜彦良,1956年10月16日生于张家口,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土木工程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铁路局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型铁路桥梁、多年冻土路基、长大隧道及TBM施工装备状态监测、健康诊断与快速康复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自1998年组建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以来,带领团队服务国家建设、结合重大工程、跟踪学科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
-
高宗余
高宗余(1964.1-),男,桥梁工程专家,江苏省南京市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工作。系统构建了高铁大跨桥梁建造成套技术,创新发展了千米级三塔悬索桥结构新体系,研发了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建造系列技术;主持设计了沪苏通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多座特大型桥梁工程;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长大跨海桥梁研究设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工程设计金、银奖各1项。主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龚晓南
龚晓南,1944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金华,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4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6年获洪堡奖学金到德国Karlsruhe大学做研究工作,1988年4月回国,同年聘为教授。1993年聘为岩土工程博士生导师。2002年聘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教学和理论研究,已培养硕士87名和博士77名。主要研究方向: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复合地基专著《复合地基》,历经20多年努力,创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技术应用体系。参加、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机场和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提出基坑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和按稳定控制设计理念、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较系统研究了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及防治对策。出版《高等土力学》、《土塑性力学》等多部著作,主编《地基处理手册》、《桩基工程手册》、《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和《复合地基设计施工指南》等多部工程手册,出版论著...
-
郭仁忠
郭仁忠,1956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人,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法国Franche-Comté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巡视员。现任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出版了该领域国内最早的理论专著《空间分析》,90年代后期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引领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本世纪初带领团队进行地图自动综合技术攻关,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也是国内第一个投入工程化应用的地图自动综合技术,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提出开放式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思想,推进了地理信息服务从离线到在线的转变,相应的工程应用成果2005年获国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