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永臻
彭永臻,1949年2月25日生于哈尔滨,男,汉族,山东省莱州人,污水处理专家。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后留校工作,获该校市政工程硕士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科首席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现任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污水处理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工作,围绕着我国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的重大需求,不断地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突破了污水脱氮除磷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控制水平,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技术难题——达一级A排放标准和节能降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96余篇(其中IF>5.0的90余篇)。以唯一或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63项(其中已转让55项)。出版专著7本,其中3本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也是本领域中的第一部专著。已培养工学博士71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
-
任南琪
任南琪,1959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原籍宜兴市。男,汉族,城市水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3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兼任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委员,国际水协会(IWA)Fellow,教育部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改善对策,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废物资源化及能源化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系统生物学与生态学等方面研究。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例生物制氢中试(1999年)和生产规模试验(2005年),推进了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开发出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集成化处理理论、技术与装备;主持开展了大尺度环境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风险及生态安全研究,组织建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我国国...
-
秦顺全
秦顺全,1963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绵竹,男,汉族,四川省绵竹市人,桥梁工程专家。九三学社社员。198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隧道与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湖北省科协副主席,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创立了桥梁分阶段施工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理论,创新了大型桥梁结构工厂化、标准化施工方法;实现了大跨度桥梁和跨海大桥建造诸多技术上的突破,解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主持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等多座国内外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为推动新时期中国桥梁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任辉启
任辉启,1953年5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男,汉族,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专家,中共党员。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并具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经历。曾任原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职,现为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专业技术一级,少将军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研究工作,在武器毁伤效应、工程防护技术、特种装备和实验设备研发,以及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爆炸波模拟装置、常规武器侵彻爆炸毁伤效应实验设备、XXX高新工程实验平台等,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武器毁伤效应研究技术体系,引领了高新武器毁伤效应研究和武器反馈设计的科技进步;创新了主动防护理念,突破了近距离抗御来袭弹药的瓶颈,有效提升了重点军事目标应对精确打击的能力;在理论方面,解决了层状介质中非线性应力波传播演化分析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
-
唐洪武
唐洪武(1966.09.03-),男,平原水动力学与河湖治理工程领域专家,江苏省建湖县人。199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平原水动力学与河湖治理工程研究及实践。创建了平原弱动力区多尺度水动力重构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平原河网水动力重构的工程技术体系,构建了平原区以水动力重构为核心的河网多目标水力智能调控平台。成果广泛应用于长三角、淮河、珠三角、鄱阳湖等平原地区150多项重大河湖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中。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5项。主编标准5部,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5项。先后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钱宁泥沙科技奖获得者。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复明
王复明(1957.3-)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提出了构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体的新方法,建立了非水反应高聚物扩散理论,发明了堤坝及地下工程防渗堵涌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建立了层状结构介电特性及力学特性反演理论,提出了基于无损检测的高聚物精细注浆方法,开发了高速公路、高铁无砟轨道及地下管道快速非开挖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基础工程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难题。王复明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超
王超(1958.07.19-)水资源保护专家。江苏省滨海县人。198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农水系。1995年获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改善工程的科技工作,参与全国水功能区划、太湖水污染治理、江苏等省部分城市水环境改善的相关科研与工程建设工作,成果与成效显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科技奖励1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6篇,EI收录论文88篇,出版著作6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第六届发明创业-特等奖”等称号。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浩
王浩,1953年8月出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创新方法研究会、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副理事长或副会长;担任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委委员。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出版专著36部、发表论文450篇,并获中国图书奖1次;...
-
王建国
王建国(1957.7.23-)。1989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FrontiersofArchitecturalResearch主编。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并取得创新成果。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技术层面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初步破解了城市建设中有关高度、密度和风貌优化和管控等方面的城市设计难题。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完成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郑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牛首山游客中心等数十项重要工程实践,获全国优秀设计一、二等奖5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8项、国际奖2项。出版论著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等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明洋
王明洋(1966.1.5-),男,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专家,湖北省仙桃市人。1994年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防护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针对防护工程所面临的武器威胁,分别搞清其毁伤破坏机理,找出相应的工程防护对策,逐步建立了抗钻地武器工程防护应用理论与技术架构,实现了从理论到工程应用和自主创新跨越,成果满足了重大国防工程建设急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军队首批科技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所带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