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强
吴志强(1960.08.01-),城乡规划学家、工程创新教育学家,上海市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1982年学士,德国柏林工业大学1994年工学博士。城乡规划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德国工程科学院(acatech)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院师(Hon.FAIA),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届联席主席。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设计奖项,国际规划设计重要奖项。2016年被评选为首批规划领域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肖绪文
肖绪文,1953年4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男,汉族,建筑施工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在同济大学进修MBA。曾任中建八局设计院院长、中建八局总工、中建总公司科技部总经理。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施工分会专家委主任、常务副会长。长期从事施工技术,扎根一线,从施工队工长、技术员做起,设计、施工经验丰富,在超大平面混凝土等复杂结构施工、预应力钢结构施工、绿色施工和绿色建造等领域造诣深厚。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多项工程获鲁班奖和詹天佑奖。其中,山东省农行大厦为当时境内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和最大的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山东潍坊富华娱乐中心为当时国内功能最为齐全的旅游娱乐项目,广州机场航站楼为当时国内最大航站楼,郑州会展中心为当时清水混凝土规模最大的工程。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主副编国家和行业标准6部,主编和出版专业技术书籍十余部,其中主编的《建筑施工手册》被誉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十部著作”之一。2013...
-
谢先启
谢先启(1960.12.28-),爆破工程专家,湖北省洪湖市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爆破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现任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院长,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轮值)、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首次提出了精细爆破理念并构建了其技术体系,系统发展了建(构)筑物拆除爆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了建(构)筑物拆除爆破系列新技术。主持完成各类爆破工程500余项,其中:武汉3.5km沌阳高架桥爆破拆除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爆破长度最大的桥梁拆除工程;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19栋楼房爆破拆除工程和青海桥头铝电2座180m烟囱、4座70m冷却塔、1座15万m2厂房爆破拆除工程分别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整体爆破拆除规模最大的民用建筑群和工业建筑群。先后出版《精细爆破》、《拆除爆破数值模拟与应用》、《城市高架桥精细爆破拆除》和《高层高耸结构定向倾倒爆破失稳破坏机制与精细控...
-
许唯临
许唯临(1963.10.16-),男,高坝水力学专家,山东省青岛市人。1991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坝水力学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创立了水力学细观分析理论,发明了分级防冲防蚀技术,研发出突变段水流控制技术。成果应用于80余项工程,包括11座200米以上的高坝工程。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科技奖励。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7项技术被纳入5部设计规范。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建
徐建(1958.08.04-),男,工程振动控制与结构抗震专家,辽宁大连人,1988年获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曾任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抗震研究室主任、院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从事振动控制、结构抗震和新型砌体结构研究。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创新发展了复杂结构多元振动控制理论,建立了从精密装备微振动到大型装备强振动控制成套技术,构建了涵盖“荷载-控制-测试-评价”全过程标准体系,主编了系列国家标准。在工业建筑抗震领域:创新发展了动态多目标和复合层级防倒塌抗震设防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抗震性能多层次评价和多目标性能提升技术,主持编制了抗震“设计-鉴定-加固”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砌体结构领域:致力于基本力学性能、配筋砌体及抗震性能研究,是国家标准主要制定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编国家标准10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4部,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
-
杨永斌
杨永斌,1954年8月22日出生于金门,男,汉族,福建省金门县人,结构力学与动力专家。197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系。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即返台服务,历任台大土木系主任、台大工学院院长、云林科技大学校长,2014年8月从台大退休。曾任(台湾)国科会土木学门召集人、及下列各学会理事长: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土木水利工程学会、力学学会、结构工程学会。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学院荣誉院长、台大土木系名誉教授、《结构稳定与动力国际期刊》(IJSSD)主编、数个SCI国际期刊编委、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主席:《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东亚太结构工程与营建会议》(EASEC)。曾在下列大学担任访问、客座或讲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UQ)、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等。长期从事结构力学与动力研究。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结构非线性与稳定理论研究,90年代开始开启车桥互制动力理论研究,以及列车引致之土壤波动传播。在上述三领域各出版一本英文专著。曾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五次、特约研究员两次...
-
岳清瑞
岳清瑞(1962.01.02-),工程结构专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和首席科学家、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住建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建筑》编委会主任委员以及《钢结构(中英文)》SteelConstruction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主编等,曾任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担任科技部社会发展、新材料、科技平台等领域专家和住建部、应急管理部科技委专家。一直致力于工程结构诊治、土木工程FRP新材料及结构应用、城镇建筑与基础设施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标准编制、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为保障建筑及基础设施安全、推动纤维复材的土木工程应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张建民
张建民(1960.03.16-),岩土工程专家,陕西省商洛市人。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等。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结合城市地下结构、高土石坝、高层建筑基础、港航与近海结构等工程抗震实践,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及方法,研发了成套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技术,主要成果被国内外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用,直接应用到数十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参编设计标准6部。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首都劳动奖章、潘家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建云
张建云,1957年8月1日生,男,汉族,江苏省沛县人,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96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水利部水文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水科学进展》、《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杂志主编。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气候变化影响、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并主持开发了“全国洪水预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信息系统”等一系列业务系统,为国家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主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设计和一期工程建设的技术工作,该工程构建了国家防汛抗旱减灾决策平台,提升了国家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水平,推动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在水文预报理论与模型、洪水调度与决策、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获...
-
张喜刚
张喜刚(1962.03.12-),男,桥梁工程专家,河南省周口市人。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桥梁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及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及桥梁委员会主任等。长期从事桥梁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攻克了多项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其中,首创了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控制关键技术;提出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主梁开裂和跨中下挠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了短线匹配法节段预制拼装体外预应力桥梁关键技术;并在多塔斜拉桥关键技术、大跨径变截面连续钢箱梁桥关键技术、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主编专著7部和行业标准规范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国际大奖6项。曾获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