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宗亮
张宗亮,1963年5月出生,男,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宗亮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高坝工程设计和建设研究与实践,主持和组织设计建成糯扎渡、天生桥一级、红石岩、观音岩、黄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土石坝筑坝材料、坝体结构和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建立了300m级特高心墙坝设计体系,发展了200m级面板坝设计体系,提出了100m级堰塞坝设计体系,提升了我国土石坝建设技术水平。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6项;主编标准6项;发明专利16项;软著17项;论文105篇;专著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7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杰出工程师奖和云南省杰出贡献奖,高土石坝团队获中央企业优秀创新团队。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钟登华
钟登华,1963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西,男,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水利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曼海姆大学和德国基尔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天津大学校长、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水利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水利工程智能仿真与实时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建设智能监控与数字大坝理论方法与技术。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或技术开发任务,研究成果在我国8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0年以学术带头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
-
郑健龙
郑健龙,1954年5月25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人,道路工程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长安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博士;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曾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郑健龙院士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南方湿热地区膨胀土等不良土质公路边坡的稳定与加固,采用不良土质填筑路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设计寿命分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理论框架、结构体系与设计准则,建立了沥青路面的状态设计法,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参编行业规范5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
-
周绪红
周绪红,1956年9月11日出生于湖南,男,汉族,湖南南县人,结构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986年和199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相继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斯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短期培训。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兰州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校长。现任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荣誉会长;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国际合作学部主任;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6年获评英国皇家结构工程师学会Fellow和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学科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钢结构、组合结构及新型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采用半能量法求解薄板及板组的屈曲与屈曲后承载力问题,提出了考虑板组效应影响的卷边板件有效宽度设计方法,完善了冷弯型钢构件、板件、墙体与楼盖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了横孔连锁空心砌块墙体与新型叠合楼板,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了在钢管约束...
-
朱合华
朱合华(1962.10.30-),男,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专家,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人。1989年10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科隧道及地下建筑方向负责人,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基础设施全寿命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分析-服务的数字化范式,研发出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被国际同行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国际开拓者之一”;合作创建了岩体三维GZZ强度准则,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所推荐;建立了盾构隧道设计分析模型和服役性能的TSI评价方法,被国家和行业标准所采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的科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主参编技术标准5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出版专著7部,发表SCI/EI学术期刊论文380余篇,创办国际学术期刊UndergroundSpace(SCIE收录)。2012年获国际计算力学顶级会议(ICCES)卞学鐄(THHP)奖,2015年获德国洪堡研...
-
陈厚群
陈厚群,1932年5月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和解决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三峡、溪洛渡、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和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01年度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2010年...
-
庄惟敏
庄惟敏(1962.10.16-),生于上海,男,建筑学家。1992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8获得梁思成建筑奖。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协(UIA)理事、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联席主席。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率先在我国提出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方法体系,研发了前策划后评估操作流程、原理方法和决策平台。主持完成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2008奥运会射击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合作设计)、北京国家电网电力科技馆、玉树州行政中心、亚投行总部永久办公用房(合作设计)、延安大学新校区规划、2022冬奥会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近100项重大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5项、国际奖3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的学术论文130余篇。编写我国高校和注册建筑师首部建筑策划教材,组建了我国最早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研究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
-
崔俊芝
崔俊芝(1938.7.12.-)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河南省新乡市人。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早年从事有限元方法研究,1964年初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有效地解决了龚咀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加固等多个工程的复杂结构应力分析难题。80年代以来主持并参加研制了“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FEPS)”、国家攻关项目“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BD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等;同时针对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研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算法自适应组织的方法和系统构造模式。近二十年来,针对复合材料性能预测及其结构的分析问题,发展了一种宏观结构和细-微观构造相耦合的、材料与结构一体化分析的高阶多尺度分析方法。获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院二等奖以上7次)奖励。独立与合作(主要贡献者)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本。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程泰宁
程泰宁(1935.12.9-)建筑学专家(学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参加过北京人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主持了杭州铁路新客站、南京博物院、加纳国家大剧院等国内外重要工程五十余项。四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十三项获省部级特、一等奖。1999年,世界建筑师第20次大会“当代中国建筑展”展出我国50年来50项优秀作品,程一人有三项入选,获建筑创作成就奖。2004年,杭州铁路新客站、黄龙饭店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他的创作也受到了境外同行的关注,美国等多个国家以及港、台等地以讲座、书刊报导等方式介绍了他的作品。国际建协主编“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在全球100年中选出1000件作品,他在国外的两项工程加纳国家大剧院及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经国外建筑师推荐入选。他的“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主张以及他的富于原创精神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和积极评价,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
-
冯叔瑜
冯叔瑜(1924.6.20-)爆破工程专家。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提出的大爆破药包布置理论和计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设计理论和坝体堆积计算方法等已被国内工程普遍采用。通过铁路路堑大爆破工点的大量调查,为建立爆破工程地质学奠定了基础。参与和指导国家科研项目“七七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我国爆破安全、大爆破、城市拆除爆破三部法规的编写和制定工作;积极推动创建了我国工程爆破协会,担任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对促进我国爆破工程作业的安全、可靠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与交通部广州黄埔港航道炸礁工程,解决了万吨轮通航问题,推动和组织铁道部石方深孔爆破机械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力推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在路堑边坡和隧道开挖中应用。提出建筑物拆除爆破理论,在工程实践得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