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石麟
董石麟(1932.12.10-)空间结构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结构》杂志主编。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科技领域建立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计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提出了组合网壳结构拟三层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应用研究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轴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公式,研发了新颖肋环人字型索穹顶的构形及预应力态分析方法。科研成果用于工程实践,成绩显著,如首都体育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体育馆、国家大剧院、2008年奥运会“水立方”游泳馆等。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及省部委一、二等科技进步奖以上奖项共18项,2014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空间网格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组合网架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新型空间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熹年
傅熹年(1933.1.2--)男,汉族,群众。建筑历史学家。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运用模数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尺度和相互关系,并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心等手法。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进行复原研究,发表论文近5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等(其中12篇论文由AlexandraHarrer女士译为英文,定名《TraditionalChineseArchitecture》201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社会人文因素对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
-
关肇邺
关肇邺(1929.10.4-)建筑学家。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早先受梁思成教授的指导和影响,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近年来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撰写发表论文、译著等50余篇。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特点,在平易的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极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完美统一。许多作品获得国内外重大奖励,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建设部优秀建筑一等奖、获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当选为北京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选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获国际建协授予特别奖,北京西单商业大厦方案获设计竞赛一等奖,北京新东安市场竞赛方案获设计竞赛第一名,清华大学理学院获全国中青年建筑师优秀设计奖、当选为首都建筑设计展十佳建筑,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当选为首都建筑设计展十佳建筑、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河北省博物馆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2000年获首届...
-
葛修润
葛修润(1934.7.12-)岩土力学专家。上海市人。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参加我国最早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66年独立主持完成了该工程边坡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主持了大冶北邦滑坡整治、铜绿山、永平、海南等大型矿山边坡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70年代初进行的511工程地下洞群非线性分析是国内大型地下工程应用有限元首例。为葛洲坝二江泄水闸作抗滑稳定非线性分析,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连同复杂岩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等,均为解决工程难题作出重大贡献。1993年研制成功总体性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液压伺服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近年来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布垭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和深圳地铁建设作出贡献。2001年为位于三峡水库库底的白鹤梁水文站石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提出原创性方案,被国家采纳,现正在实施中。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江欢成
江欢成1938年11月生于广东梅州市。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57年梅州中学毕业,1963年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和香港ARUP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业绩有: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负责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致力于创新和优化设计,并在全国各地宣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镜堂
何镜堂建筑学家。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2篇,已培养博士70多名。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
-
李圭白
李圭白(1931.9.25-)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写出学术专著六部,参编教材三部,多年来培养了博士...
-
梁文灏
梁文灏,1941年9月18日出生于上海,男,汉族,上海市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曾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委员会理事。现任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梁文灏院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十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曾主持侯月铁路、西康铁路、青藏铁路等几十条干线铁路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并在公路、水利和地铁隧道领域完成了一批大型复杂工程的规划、方案研究和设计工作。在我国复杂山区越岭长大隧道以及高原高寒、湿陷性黄土、风沙等特殊地质条件隧道修建及TBM施工技术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设计的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长18.4km),首创我国隧道TBM施工新技术,形成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铁路隧道修建史多项空白。TBM技术成果在南疆线中天山隧道(长22.4km)、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长28.2km)等工程取得广泛应用,并通过重庆地铁6号线首次实现了TB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成功应用。主持设计的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
-
李猷嘉
李猷嘉(1932.11.21-)燃气供应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科学会理事长、国际燃气联盟(IGU)理事、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从事城市燃气工作五十余年。在任教期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和最早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调入华北院后,曾完成获奖的研究课题数项;作为总工完成了筹建“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这是我国燃气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检测中心;负责完成了国内外合作项目十余项;前后完成百余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核工作,并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积极从事大型燃气工程项目的评审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廖振鹏
廖振鹏(1937.2.8-)从事地震工程与波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结构动力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1990)”。在波动理论领域内致力于波动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在正、反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土木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论(2003)”。目前主要从事相关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