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元培
林元培桥梁专家。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主要成就和贡献理论方面主要有:(1)BendingTheoryofSkewanisotropicPlates.(I.A.B.S.E.ProceedingsP-32/80)(2)装配式横向铰接板横向分布系数(土木工程学报。1964,一期、二期)(3)卡尔曼滤波法在斜张桥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1983.16卷3期)(4)南浦大桥与杨浦大桥(土木工程学报1995,Vo128.No.6)(5)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土木工程学报。2005,vol38,No.1)(6)斜拉桥(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再版)主持工程设计方面主要有:(1)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上海南浦大桥(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m)(4)上海徐浦大桥(8车道,跨度590m)(5)上海卢浦大桥(全焊钢结构拱桥,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EugeneC....
-
刘先林
刘先林,男,1939年出生,汉族,河北无极县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共党员。1957-1962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并受聘担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先林院士长期从事我国航测仪器的研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设备包括JX-4CDPW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影像扫描仪、3DVR系统)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龙驭球
龙驭球(1926.1.15-)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湖南省安化县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包括:分区和分项能量原理(1980),分区混合有限元(1982),样条有限元(1984),含可选参数变分原理(1986),广义协调元(1987),四边形面积坐标理论(1997),厚板层合板无闭锁理性元(1998)和解析试函数有限元(2002)。在壳体计算理论方面,创立柱壳和折板的力法(1962),薄壳应力集中的摄动法(1965)和新型薄壳有限元(1993)。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编入建设部“薄壳设计规程”,对全国壳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起指导作用;1963年研究潜艇薄壳发射孔应力集中问题,创立薄壳大孔口分析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著有《新型有限元论》、《能量原理基础与进展》、《变分原理·有限元·壳体分析》等专著和《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教程》、《壳体结构概...
-
卢耀如
卢耀如,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州市,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共党员。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院校调整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提前毕业。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指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及铁道长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基础处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曾为援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并在欧美及港台地区讲学。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
-
马国馨
马国馨(1942.02.28-)建筑学家。原籍上海市,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建设部、北京市等多项奖励。同时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环境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除有若干专著译著出版外,还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94年被授予中国设计大师。2002年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茆智
茆智,1932年9月20日出生于南京市,男,汉族,农田水利专家,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至1955年全脱产在天津大学随苏联专家进修农田水利。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田水利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专长于节水灌溉、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面源水污染防治。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十余项国际与国家农业节水重大研究项目。提出了被联合国粮农业组织(FAO)确认理论较完备,实施简易的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实时预报方法,各类气候、土壤、品种条件下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作物受旱再复水后“生长反弹”理论,水稻节水、高产、提高肥效、减低水污染的灌溉与施肥综合调控技术以及建立与运用该技术、生态排水沟、小型湿地联合系统以大幅度削减灌区农业面源水污染的理论与技术。作为第一获奖人,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1995年至2002年,获省部级科技进...
-
马克俭
马克俭(1933.10.22-)结构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学进修钢结构与弹性力学。曾任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结构”季刊副主编、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导)、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首批荣誉核心专家。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工程实践50年,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三本,发表论文100余篇,以主持人身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两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香港孺子牛金球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合计76项。在四类钢筋砼空腹型网格结构体系及新型预应力钢网格结构体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进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达100余万平方米,节约资金...
-
孟兆祯
孟兆祯(1932.9.1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56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上海市绿化局顾问组组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韩国庆熙大学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孟兆祯教授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冶例释等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获校颁一等奖的《园林工程》教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设计课的内容,培养硕士十余名,博士五名、博士后一名,指导三名学生四次获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被授予师德标兵称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建筑、规划、园林》卷副主编,主持园林编辑工作。任《风景园林》杂志名誉主编。发表论著数十篇,《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掇山》、《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园林工程》、《园林是城市发展的生理基础》、《展望21世纪的北京园林》为有影响的代表作。《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获林业部二等奖。主持36项设计,获林业部设计一等奖和深圳市设计一等奖,2004年获首届林业科技贡献奖。赴英、法...
-
沈世钊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本科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8奥运会场馆建设高级顾问。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结构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屋盖风荷载及风效应”、“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及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空间结构,为我国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迄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网壳结构稳定性》、《悬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等著作。培养硕士、博士生100余人。2012年获国际空间结构协会(IASS)“HonoraryMembership”称号。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施仲衡
施仲衡,1931年11月5日出生于苏州,男,汉族,上海人,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北京、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主编。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工作。1960年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中,提出深埋改浅埋加防护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1965年,主持北京地铁一号线试验段的技术工作,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1988年主编我国第一部《地下铁道设计规范》,1993年1月1日实施,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我国许多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评估、审查工作。在优化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等方面,为国家决策提供了依据。2003年主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课题“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