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起
冯起(1966.3.16-),男,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专家,陕西省榆林市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党委书记、中科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主任。曾任该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和高级专家、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寒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理论和技术研发工作。揭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寒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系统理论,研发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极端环境下生态治理技术大规模的推广和工程化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授权专利38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549篇,SCI收录207篇,被引11000多次。培养硕博研究生63名,博士后13名,被评选为中科院优秀导师。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高翔
高翔(1968.10.26-),男,环境工程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减污降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在能源电力、船舶航运等行业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构建了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体系,攻克了电厂超低排放、船舶尾气高效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主持和参与制订了国家及行业标准共70余项,推动了国家大气环保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件、国际专利7件;发表论文260余篇。已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第二)。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郝吉明
郝吉明(1946.8.25-)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贺克斌
贺克斌(1962.8.28-)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专著6部。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贺泓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侯立安
侯立安(1957.8.24-)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23项;出版专著3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兴伟
蒋兴伟(1959.03.18-),出生于天津市,籍贯山东莒南,现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主任,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曾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等荣誉。长期从事海洋卫星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率领组建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为推动我国海洋卫星系列化、业务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建立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解决了海洋卫星资料处理难题和海洋应用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项目等。还负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民用遥感应用研究项目、高新技术卫星应用产业化项目以及908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多个任务和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潘德炉
潘德炉(1945.12.26-)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历任国际亚太遥感大会总主席。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一等奖5次,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重要贡献奖一次,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一次。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文清
刘文清(1954.1.9-)环境监测技术专家。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原籍江苏省徐州市。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5年在希腊克里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已获42项发明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年“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2011年“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瞿金平
瞿金平(1957.6.4-)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198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硕士学位,1996年在职获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兼任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两届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获中国发明专利2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成果产业化效果显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1项;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1年当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