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连阳
柏连阳,1967年12月2日生,男,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杂草防控专家,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获植物保护学士学位,2000年获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杂草科学研究,是“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创新团队”带头人。针对我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广、危害隐蔽性强、防控难度大等生产难题,系统开展了杂草生物学及防控技术研究,解析了稗草抗草甘膦机理和成灾机制等科学问题,研发了系列多靶标除草剂和植物源安全剂,研创了高活性低成本一次性化学除草、杂草抗药性监测治理、绿色控草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推动了杂草学科发展和植保行业科技进步。获发明专利18件;在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6篇;出版著作5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包振民
包振民,1961年12月27日生,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贝类遗传学与育种学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1997年获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分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扇贝种质资源、基因组学和发育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开发了首个贝类BLUP遗传评估系统,建立了扇贝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育成5个扇贝优良品种,改变了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为探索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模式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参与组织了国家“十五”至“十三五”海洋水产种业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曹福亮
曹福亮(1957.11.17-)森林培育学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名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森林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重点开展银杏、落羽杉、杨树、毛竹等树种的良种选育、培育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银杏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先后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授权专利22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各1项。研究成果在全国28个省区得到大力推广,为我国银杏产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焕春
陈焕春,1953年3月20日生,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动物传染病学专家,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兽医协会会长、农业部转基因专项技术副总师等。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与人畜共患病研究工作。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阐明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症状,研制了疫苗,提出了我国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克隆、测序了100余株病毒和30余种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伪狂犬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沙门氏菌等3种通用型载体,研制了20余种基因工程疫苗和10余种分子诊断试剂盒。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20个转基因安全证书、26个新兽药注册证书、53项发明专利、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2017年新...
-
陈松林
陈松林,1960年10月25日生,男,鱼类生物技术专家,湖北黄陂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1998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曾赴法国和德国进修、高访4年。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水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解析鲆鳎鱼变态分子机制,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建立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育成新品种4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和创新团队奖1项。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包括NatureGenetics论文2篇。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中华农业英才...
-
陈温福
陈温福,1955年12月28日生,男,汉族,农学家,辽宁法库人。198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科协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使我国成为通过籼粳稻亚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新、株型改良和高产育种最成功的国家。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粳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粳稻沈农9816等16个水稻新品种,促进了东北粳稻的跨越式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件。出版《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等理论与科普著作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
-
陈剑平
陈剑平(1963.4.8)植物病理学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95年获英国邓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部植物保护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植物病毒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盟、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863)、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60多个研究项目,在植物病毒种类鉴定、病毒与禾谷多黏菌介体关系、病毒致病和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脱毒植物组织培养苗种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表论文360多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4部;授权发明专利52件,软著4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培养博士31名,硕士62名。近5年来,在中国工程院支持下开展宏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综合解决方案,创新提出了现代农业综合体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创新载体的建设背景、科学内涵、理...
-
陈学庚
陈学庚,1947年4月29日生,男,汉族,江苏省泰兴市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新疆兵团奎屯农校。曾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研究所所长,现任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51年,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攻克了滴灌技术大规模应用农机装备难题,研发了多项棉花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为促成新疆棉花生产两次飞跃提供了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为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获省、部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1995年作为第2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2016年作为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2年作为第3完成人获“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80余项,专利实施后形成的新产品中有9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侯水生
侯水生,1959年10月10日生,男,动物遗传育种专家,陕西省三原县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199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禽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创建了肉鸭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创了肉鸭基因功能研究与分子育种新领域,创制了全球最大的遗传资源最丰富的肉鸭专门化品系资源库;先后培育出3个肉鸭新品种,解决了北京烤鸭坯生产需要填饲增肥和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的种业安全问题;研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肉鸭饲养标准”,促进了肉鸭产业实现标准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和“北京鸭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分别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秀新
邓秀新,1961年11月生,男,湖南省宜章县人,果树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常委,十二届中央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创造了40多个四倍体和10多个三倍体柑橘材料;培育出早红等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及自然科学奖3项;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2017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主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柑橘品种图谱》和《柑橘学》等著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