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兆申
李兆申(1956.10.13-),消化病学专家,河北省宁晋县人。198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胰腺病学专委会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病诊治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工作,研发两代胶囊内镜,提出内镜体检新理念,建立质控标准和培训体系;建立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微创治疗新模式,创建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多项诊疗新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0篇,被引近4000次,研究内容写入55部国际指南。牵头制定我国专业指南或共识24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40项,获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47...
-
李校堃
李校堃(1964.02.28-),男,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人。199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药学教指委生物制药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BiotechnologyJournal等杂志编委。主要聚焦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新药研发,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蛋白的功能、系统理论与新药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的一类新药和三类载药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烧伤、难愈性溃疡、重大灾害性创伤和国防战伤救治;发现并系统阐明了FGFs家族蛋白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提出“生长因子代谢轴”理论假说,为相关代谢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为生长因子治疗代谢病的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在Nature,CellMetab,MolCell,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
-
林东昕
林东昕,1955年10月24日出生,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肿瘤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专家。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4年先后在法国国家肿瘤研究所、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工作。1995年受聘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东昕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常见肿瘤的基因组变异,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基因组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已...
-
刘良
刘良(1957.07.03-),男,中医内科专家,湖南省汉寿县人。199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FellowoftheNationalAcademyofInventors,USA)。兼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项目顾问和专家组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工作组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风湿病研究国际合作联盟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委员会和科技委员会委员,以及期刊Phytomedicine副主编和PharmacologicalResearch荣誉编辑等。长期从事中医药和风湿病研究,以及抗关节炎新药研发。在Nature和Science增刊、NatureMedicine、AnnalsofRheumaticDiseases、NatureCommunications、Microbiome、Pharmacolo...
-
刘志红
刘志红(女)(1958.12.26-),汉族,肾脏病学家。新疆库尔勒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位。1993-199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修学习。1995-199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布朗(Brown)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常务理事,国际肾脏病全球改善预后委员会(KDIGO)常务理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肾脏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军第九届、第十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领域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总编辑,《KidneyDiseases》主编,《AmJofKidneyDis》副主编。刘志红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家和临床...
-
宁光
宁光,1963年6月22日出生,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内分泌代谢病学专家。199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创始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JournalofDiabetes》共同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等;曾任国家卫健委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内分泌肿瘤及糖尿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发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I型、胰岛细胞瘤与肾上腺库欣综合征、甲状腺结节的发病机制与致病基因,规范并优化诊疗方案,显著提升内分泌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整体水平;致力于通过大型队列创建生物样本库的研究模式,全面阐述中国代谢性疾病严峻形势,解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代谢性疾病发生的机制,深入探索危险因素及防治新方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乔杰
乔杰(女)(1964.01.02-),生殖医学专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总编。作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研究成果连续入选2014、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Cell、Nature和PNAS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5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
马丁
马丁(1957.04.24-),妇产科学专家,云南省昆明市人。1990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获得妇科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医疗教育工作,是我国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长期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通过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缩减手术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使保留年轻妇女生育功能成为可能。同时在宫颈癌早期预防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并适时将创新科研成果进行临床转化应用,ADV-TK拮抗肿瘤转移制剂(国家I类新药)已进入临床III期试验。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2011;2012)、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2009)、湖北省成果推广一等...
-
沈倍奋
沈倍奋(1943.05.01-)(女)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65至1968年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至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1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研究。早期组建了分子免疫学全军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较早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我国单克隆抗体衍生物最早申请新药审评的制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997年获得我国新药证书。近年来致力于基因工程抗体、免疫调节和干预等领域研究;组建了国家“863”抗体工程研发基地,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抗体类分子”等创新抗体研发技术,多个创新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极大推动了我国抗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研究结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5个抗体药物获批临床研究,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
尚红
尚红(1960.10.23-),女,临床检验诊断及艾滋病防治学家,辽宁省铁岭市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获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病理和检验医学协会西太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艾滋病毒关键检验领域和临床检验标准化研究工作,在艾滋病毒储存库检测技术、预测艾滋病进展的全新标志物、我国艾滋病毒新型重组株鉴定和传播规律以及建立中国成人临床检验参考值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实现了检验结果互认,促进了基层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了我国检验医学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EnglJMed、LancetInfectDis、NatImmunol和SciAdv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制定卫生行业标准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