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锐
王锐(1963.05.25-),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专家。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Kansas)博士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教授。长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以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13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件,申请国际专利PCT4件,多项技术用于多肽新药研发与生产,获中国专利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际学术奖励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琦
王琦(1943.02.12-),男,中医学家,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国医大师,教授。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坚持临床56年,在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男性生殖疾病诊疗上卓有建树,于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体质研究41年,发现中国人九种体质类型及体质和疾病相关性。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制定我国首部体质分类行业标准,创建体质辨识法,为中医科学创新成果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中医男科学,首创调整体质治疗男性不育、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研发国家三类新药2项。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级课题15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4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研发国家新药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夏照帆
夏照帆,1954年3月16日生于福建福州,女,汉族,籍贯江苏泰兴,烧创伤外科学专家。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1988年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Texas大学烧伤专业攻读博士后。曾任上海市医学会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执行委员暨东亚地区代表。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上海市烧伤急救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烧伤外科)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夏照帆教授从医执教46年,致力于烧创伤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烧伤休克延迟复苏造成重要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构建真皮替代模式和精细化微创化创面管理技术,突破传统植皮手术瓶颈,减少了供皮区损害,显著提高了危重烧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和瘢痕性关节功能不全恢复率;制定序贯保护策略,减少了烧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病和死亡;...
-
邬堂春
邬堂春(1965.07.25-),男,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家,四川简阳人。1993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公共卫生分会会长,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EnvironHealthPerspect等杂志编委,曾任国际细胞应激学会主席。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破解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成效显著;揭示了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大病因,提出改用清洁能源和有效通风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深入研究了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在JAMA、Nature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1年当选...
-
吴以岭
吴以岭(1949.10.24-)河北省故城县人,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会长。继承创新首次形成“络病证治”理论体系和“脉络学说”,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途径,研发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等国家专利新药,经临床循证医学评价证实疗效确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何梁何利奖。主编《络病学》、《脉络论》等专著,其中《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在国内3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建立三大络病专业委员会及...
-
肖伟
肖伟(1959年10月-),男,制药工程学专家,山东潍坊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中药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研究,发明银杏二萜内酯功效成分群及制备关键技术,研制上市首个以PAF受体为靶点的创新药,为基于靶点的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示范;首创以功效成分群为核心的制药全过程质控体系,显著提高中药质量均一性,为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创建以功效成分群为关键质量目标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设计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智能生产工厂,实现中药智能制造零的突破。先后主持973、863、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1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兵河
徐兵河(1958.02-),男,肿瘤内科专家,湖北省大冶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乳腺癌关键技术研究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在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肿瘤耐药、筛查早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解决了个体化诊疗领域多个难题,建立了个体化诊疗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策略,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引领我国乳腺癌实现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重大转变。通过从建立临床试验平台到牵头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推动了我国抗肿瘤新药创制及走向国际。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ureMedicine、JAMAOncology、CancerCell、LancetOncology、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5部,牵头制订我国规范和指南19部。研究成果写入多部国内外规范和指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谢立信
谢立信(1942.12.12-)眼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山东莱州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谢立信教授1987-1988年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从事角膜病研究。回国后于1991年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现已拥有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两个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教育部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目前已成为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我国主要眼科中心之一。谢立信教授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现每年仍主刀完成约1000例复明手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和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出版专著和主编、主译书籍3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先后获得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亚太地区眼科学会“ArthurLim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
-
徐建国
徐建国(1952.04.19-)医学微生物学家。山西省平陆县人。1976年山西医学院毕业,1993年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至2015年先后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2005年至今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及其团队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包括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疫情、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2005年C群流脑4821序列群疫情、2006年安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SARS病毒动物宿主调查等。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人传播,发现猪链球菌的多点平行传播模式,提出行为生态传染病的学术观点。近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病原体的调查,发展了细菌宏分类学技术,发现和命名了十余种新的细菌,发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秃鹫等在病原体传播、进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也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1997年获...
-
于金明
于金明,1958年1月30日生于潍坊,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放射肿瘤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副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学科学院)名誉校(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央保健联系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省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和《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于金明院士是我国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和国内率先开展了肿瘤的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学靶区、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增敏等多项代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修改了美国、欧洲、加拿大和中国等多个国家的肿瘤临床治疗指南和规范。近年来共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Cancer》、《JNucleMedi》、《IntJRadOncBiophysics》等国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