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梦孙
俞梦孙(1936.03.09-)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现任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第四军医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双聘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53年毕业于空军军医学校。1958年,他成功地把我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装置送上蓝天,开创了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事业。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首创冲击载荷下人体脊柱动态响应模型,解决了零高度弹射救生医学难题;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电测量技术概念,研发多种高抗干扰电生理仪器;90年代,他提出“低负荷测量”理念,倡导准自然状态下的生理测量技术,研制出国际领先的自然睡眠检测技术;本世纪初发现“柯氏音延迟现象”,在世界上首创符合柯氏音原理的全信息血压测量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余项。发明专利30余项。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学人成就奖。200...
-
曾溢滔
曾溢滔(1939.05.27-)医学遗传学家。广东顺德人。1965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血红蛋白病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一整套基因诊断技术,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多种常见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发现了8种世界新型血红蛋白;近年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胚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奶牛胚胎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以及体细胞克隆牛和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制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3次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主编6部专著,获得发明专利10多项,5次荣获国家级、20多次获部委级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奖章、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荣誉称号。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铠
赵铠(1930.12.06-)医学病毒学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病毒疫苗研究开发工作。上世纪60年代起,先后主持研究开发了细胞培养天花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和血源乙型肝炎疫苗。与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合作研究开发了重组痘苗病毒乙型肝炎疫苗,后又负责从美国默克公司引进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疫苗质量、产量不断提高,满足了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需求。进入21世纪,参加并完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和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以上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新药证书3件。主编专著4册,参编10册。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甄永苏
甄永苏(1931.11.10-)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肿瘤药理学专家。广东省开平市人。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抗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药学类)主编。从事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研究,主持研制平阳霉素、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博安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其中平阳霉素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从事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研究,创建“精原细胞法”并应用于药物筛选,发现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以“核苷转运”作为靶点研制抗肿瘤生化调节药物。从事抗肿瘤抗体药物研究,研制抗体与药物的化学偶联物以及基因工程融合蛋白;建立高效化、小型化抗体偶联药物制备的技术平台;构建具有双靶向功能的抗体药物与配体寡肽药物。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63人获博士学位,17人获...
-
张金哲
张金哲(1920.09.25-)小儿外科学专家。天津市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小儿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50-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方面手术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我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获得者。发表论文250篇,著书40余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钟世镇
钟世镇(1925.09.24-)临床解剖学专家。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钟世镇教授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我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被选为第六届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科技先进个人”和“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钟南山
钟南山(1936.10.20-)呼吸病学学家。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3任会长。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牵头主持我国“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防治的系统研究,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在2003年我国SARS疫情中,明确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的存活率(96.2%)。组织整理了国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SAR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方面的诊治指南文件。2013年任广东省H7N9防控专家组组长,并将H7N9系列研究发表在《NewEnglandJournalMedicine》(IF51.658)上,对H7N9防控做出...
-
周宏灏
周宏灏(1939.05.29-)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负责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深入系统研究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功能和机理,率先推向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动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培养硕博士和博士后230余名,为我国造就了一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服务的队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良辅
周良辅(1941.07.27-)神经外科学家。福建莆田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198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任Fellow。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和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已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35人,硕士生40人。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主编专著7本。任美国《NEUROSURGERY》、欧洲《NEUROSURGICALREVIEW》和日本《NEUROLGIAMEDICO-CHIRURGICA》杂志国际编委。国外多本杂志审稿专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1995、2009、2014),省部级一等奖五次,光华医学奖(1997);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7),上海市科技功臣(2011),华夏医学奖(2013)等奖。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全国...
-
曹建国
曹建国(1963.08-),男,系统仿真技术专家,安徽枞阳人。1988年毕业于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三部,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主任、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主任、副总经理、总经理。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长期从事航天航空技术研究和工程管理,是我国系统仿真技术的领军者之一。曾任多个工程项目总指挥,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创新提出了“战略目标牵引、系统工程指导、超前布局谋划、科学论证决策、纵横结合推进、一次成功保障”的工程管理指导思想。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与管理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曾获航天十佳科技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十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贴等荣誉称号。编著《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等著作,发表“航空发动机仿真技术研究现状、挑战和展望”等文章。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