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长风
杨长风(1958.2-),男,航天系统总体技术与工程管理学家,湖南南县人。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副会长,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通信、导航、遥感等多类航天系统建设应用工作,全程参加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设计、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是北斗系统主要总体设计者和工程管理者,为建成世界一流北斗做出重大贡献。主持创建中国特色卫星导航新体制,使北斗性能比肩、功能超越GPS,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创建“组织协同、技术创新、竞合统筹、质量控制、精稳运行”五位联动体系化工程管理模式,超前超额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彰显了“中国速度”;创建“融网络、融数据、融终端、融服务”的“北斗+”“+北斗”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北斗应用服务生态链,支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广,打造了“中国名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出版专著2部。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守攻
张守攻(1957.7.1-),男,汉族,中共党员,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自然与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先后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林科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曾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作为我国人工林培育集成技术体系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致力于落叶松品质改良、繁殖工程、林分经营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首次在森林经营模型中实现林分生长模型系统和产品预估模型重构等。推动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的构建。倡导并组织创建了我国林业生物技术研究队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3件;发表学术论文268篇,SCI收录45篇,出版专著7部。曾获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国家自然基金管理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善林
杨善林(1948.10.5-)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安徽省怀宁县人。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他主持了有关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的研究工作,构建了面向需求和知识驱动的动态决策理论体系,并运用于轿车整车开发工程管理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了制造工程管理中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制造工程一体化管理与协同优化方法,并运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了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理论,取得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他长期坚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促进学科发展。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并获评国家级高...
-
岳国君
岳国君(1963.4.3-)生物与发酵专家。吉林长春市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200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我国传统酒精酿造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内外酒精发酵先进技术和化学工程最新成果,集成创新,攻克净能量为负的难题,实现净能量为正,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乙醇成套技术,最早建成国内燃料乙醇生产工业装置;率先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以木薯为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装置,并采用自有技术对粮食燃料乙醇装置进行非粮技术改造;组建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实验)中心,致力燃料乙醇基础应用研究,为发展我国生物液体燃料事业作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静晨
郑静晨(1959.9.14-)灾害救援医学专家。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原籍陕西省户县。1983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他是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构建了灾害救援医学工程体系。建立了新学科灾害救援医学;以灾害救援医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救援现场实际需求,主持研发了现场医院快速部署系统、专家远程医疗支持系统、复杂灾害环境下的救治技术、灾害心理治疗技术、灾害卫生防疫技术、航空医疗后送技术,实现了技术、装备创新和集成;把系统工程相关理论引入到灾害救援医学工程中,建立了灾害救援医学工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发表论文69篇,主编出版《灾害救援医学》等专著6部。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记一等功。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建平
周建平(1957.1.13-)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湖南长沙人。1989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解决了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工程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南宁
郑南宁,1952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家,IEEEfellow。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2003年8月—2014年4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视觉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创会副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中国代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即“核高基”)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2011年—),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2年—2014年)。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建立的视觉场景理解的立体对应计算模型与视觉注意力统计学习方法成为该领域代表性工作,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
-
巴德年
巴德年(1938.10.27-)免疫学专家。吉林省四平市人。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同时,在内源性白介素-2诱导、同种LAK细胞应用、LAK细胞杀伤原理以及LAK细胞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清泉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马吉朗市,男,原籍福建省漳州市。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和智慧能源系统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195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研究生,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荣誉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高级顾问;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资深会员(IET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HKIEFellow)及前会长。香港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顾问及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理事。澳门特区政府科技顾问。在北京未来科学城及国内外其他城市创办院士科创中心。提出了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汽车学奠定了基础,使现代电动汽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提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
-
程天民
程天民(1927.12.27-)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江苏宜兴市人。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发展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和《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9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教学一等奖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烧伤学会和医学教育学会分别授予“终身成就奖”。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000年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