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劳斯·冯·克利钦(Klaus Von Klitzing)
-
库什(Gurdev S.Khush)
植物遗传学家。印度国籍。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首席育种家、遗传育种和生物化学系主任。生于印度旁遮普(Punjab)。1957年获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他是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库什教授在禾谷类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方面,发现了栽培黑麦以及4个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染色体易位数目的差别,揭示了染色体位置变异在该属的物种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在对西红柿的基因组类型的研究中,将所有的西红柿连锁群与相应的染色体进行整合,确定了所有着丝点位置和各个连锁群的方向。1967年以来,他主持水稻高产、抗病虫害品种的研究项目,各国水稻改良项目利用他研究的育种材料,筛选和推广了300多份改良品种。此外,与康乃尔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库什博士建立了第一张水稻分子连锁图,用分子标记定位了许多影响重要性状的基因,进行了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抗性...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Kohse-Höinghaus),德国国籍,燃烧学家。1951年12月出生于德国哈根。1978年获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高级教授,2012—2016年曾任国际燃烧学会主席。2008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首届国际燃烧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主要从事燃烧诊断学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先后在Science、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科瑟-赫英郝斯教授是国际燃烧诊断领域的权威学者,系统开展了激光诱导荧光、光腔衰荡光谱、发射光谱等多种激光燃烧诊断方法研究。科瑟-赫英郝斯教授是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光电子-光离子符合谱等诊断方法燃烧应用的主要推动者,解决了其中的活泼中间产物诊断难题;是国际生物燃料燃烧研究的领军人物,率先开展了多类生物燃料的燃烧化学结构测量,揭示了一系列醇类...
-
李政道(Tsung-Dao Lee)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等。作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发现了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振宁教授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70-80年代,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勒让德·路易(Louis Legendre)
法国籍,海洋科学家。1971年获达尔豪斯大学博士学位。法国索邦大学(原巴黎第六大学)和加拿大拉尔瓦大学荣誉教授。199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他从事地球系统科学与海洋生态环境交叉学科研究,从观测、实验、数据分析和建模中总结归纳成系统的理论,创建了新的学科领域—“数值生态学(NumericalEcology),并应用于海洋学、湖沼学、海冰生态系统先驱性研究,成为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创新领域。他于1979年出版的《NumericalEcology》一书是该领域国际首本专著和教科书,迄今已再版了五次,被引用2万余次,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值生态学方法有力推动了海洋学学科发展。2015年,国际海洋探索理事会ICES科学杂志出版的“临界深度假说”专刊指他是该领域国际上三位先驱者之一。他是“国际海洋科学理事会北极海冰计划”首届主席、加拿大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计划主席。他率先把海洋碳通量与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链接,其实验研究和模型研究在JGOFS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带动了该领域...
-
马库·库马拉(Markku Tapio Kulmala)
芬兰国籍,大气物理学及陆地生态系统气象学家。1958年10月生于芬兰福萨尔。1988年获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库马拉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气溶胶成核和增长机理、气溶胶-大气簇团动力学和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气溶胶是当前关于人类活动气候效应中认识上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其中新粒子的成核和增长一直是困扰学界的科学难题,最大的瓶颈在于中性簇团及其成核机理。他基于理论分析预测了中性簇团的存在,理论推导出其活化增长机制,并进一步发展测量技术,实现了3纳米以下粒子的直接测量及超细粒子的成分分析,证实了中性簇团的存在并弄清了超低挥发性成分在簇团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完善了新粒子生成和增长理论。相关参数化方案成为国际主流环境和气候模式的关键模块,显著降低了气溶胶模拟的不确定性。他领导发展了地球系统过程集成观测试验基地SMEAR,使其成为全球公认的测量参数最齐、持续时间最长的“旗舰站”。基于观测和理论分析提出了陆地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的反馈循环机制COBACC,定量揭示了CO2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及森林生产力...
-
李永熙(Young Hee Lee)
李永熙(YoungHeeLee),韩国国籍,低维材料物理学家。1955年7月出生于韩国。1982年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2年和1986年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集成纳米结构物理中心主任、韩国成均馆大学能源科学系和物理系教授。2006年被授予韩国国家学者称号,2007年当选为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永熙教授长期从事低维材料、物性及其应用探索研究。近年来率先制备出晶圆级单晶单层/多层石墨烯,在单层二维材料及异质结的生长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工作。首次在MoTe2中实现了从2H半导体到1T或1T'金属相的转变,提出了控制二维材料相变的新思路;发明了二维铁磁半导体生长技术,在V-WSe2中实现了室温铁磁特性;利用二维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倍增效应,在二维MoTe2和WSe2中获得了接近99%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李永熙教授在碳纳米管应用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首次实现了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超级电容器,该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触摸屏等领域;与韩国三星公司合作,开发了32英寸...
-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
-
黎念之(Norman N.Li)
化学工程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湖南湘潭。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韦恩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石油、化学、化工方面著名公司(Exxon、UOP、AlliedSignal等)的大型研究所担任所长并主持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迄今任北美膜科学学会会长和恩理(NL)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黎念之教授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发明的液体膜技术已形成一项重要的高技术,在太空技术、化工、石油工业、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已获广泛应用。他提出的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的理论对研究高分子膜的渗透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在表面化学、化工分离与催化剂研究方面也有卓越贡献。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马龙·刘易斯 (Marlon R. Lewis)
马龙•刘易斯(MarlonR.Lewis),美国国籍,海洋学家。1952年6月出生于加拿大。现任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教授。201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易斯教授从科学研究需求入手,研制出全球第一台自由落体式海洋水色光学剖面仪,带领团队研发系列多光谱传感器、海洋卫星光学浮标等开创性技术手段,建立了关键参数的全球基准体系,据此将可比参数追溯到过去120年,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海洋生态参数时间序列参照系。在Science发表文章揭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生物产量变化可达2倍这一惊人的现象。在Nature发表文章揭示全球海洋基础生物量一个世纪以来每年近1%的速率严重递减这一重大气候变化效应。Nature评论文章认为刘易斯教授等贡献了认知全球气候效应急需的综合数据,为研究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出了杰出贡献。刘易斯教授是“产学研”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对全球海洋观测和认知气候变化效应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加拿大“基拉姆”杰出教授奖、“科技创新类企业家奖”,ASLO“林德曼”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PosteRo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