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尼·巴丘卡耶夫
弗·尼·巴丘卡耶夫(V.N.Pochukaev)(1938--),是俄罗斯齐奥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巴丘卡耶夫教授1972年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巴丘卡耶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航天动力学和控制方面的专家。一直在俄罗斯中央机械设计研究院工作,目前主要负责“和平”、“联盟”、“进步”空间联合体飞行的弹道保障。1986年获得“动力学、弹道学和运动控制”专业教授称号。1980年获得国家奖章。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邓文中
邓文中教授生于1938年,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德国达姆城工科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邓文中教授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领导设计及参与设计、施工的大桥有百余座,遍布世界,其中6座曾创世界纪录。他主持设计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是世界最大“自锚式”悬索桥,也是设计难度最大的桥。邓教授发表的研究论文百余篇,是桥梁界广泛阅读的文献。他发展的“吊索挂篮”和引用的“美式吊机”已被世界桥梁工程广为采用。他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是哥大土木系获“兼职教授奖”的第二人。他以卓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国内、国际大奖并被尊为美国预应力桥梁的先锋。美国权威周刊《工程新闻记录》遴选他为过去125年来125位对工程最有贡献的“顶尖人物”之一。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威廉·杰兰特·普赖斯
威廉·杰兰特·普赖斯教授是皇家工程院(FREng)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普赖斯教授曾担任英国造船协会主席,目前担任副主席一职。迄今,普赖斯教授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400多篇研究论文。其研究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船舶海上航行行为,船舶动力学,流体力学,数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结构力学和动力学,振动理论,海洋学,流体结构相互作用,以及船舶水弹性。普赖斯教授与他的同事皇家工程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的瑞得·毕夏普(REDBishop)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船舶动力学概率论和船舶水弹性的开创性教材;同吴有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院士、教授合作,创立了船舶水弹性三维理论。2009年,第五届海洋交通工具水弹性国际会议在南安普敦召开,以此纪念他在水弹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以及研究贡献。目前,全世界尤其海事活动丰富的国家都已经展开了水弹性研究。普赖斯教授指导过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包括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欧美国家的学者。他曾担任某政府委员会的特别顾问,研究海上安全,其部分建议被纳入法律程序,用以保证提高英...
-
伯纳德·罗依兹曼
伯纳德·罗依兹曼博士是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院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病毒学方面约瑟夫雷根斯坦杰出贡献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同时,担任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职于多家国家级顾问委员会,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重组咨询委员会(RAC),东北部与五大湖区精英中心等。罗依兹曼是疱疹病毒方面的国际权威。其主要科学贡献集中在基因组结构,单纯性疱疹病毒编码的基因鉴定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过去十年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纯性疱疹病毒克服宿主防御能力而导致疾病的机理。根据这一时期的发现,他研究出基因工具,用于阻碍静脉狭窄或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他所在的实验室培育的经基因方法改造过的,用于破坏癌细胞的病毒,目前已经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在其职业生涯阶段,培养了100多名科学家,他们目前在美国或者国外的重点大学,研究所或重要行业担任重要职务。伯纳德·罗依兹曼博士发表了600多篇科学论文,主编或者合编200多篇书籍。罗依兹曼博士也是多种奖项获得者,包括ICN国际病毒学奖,J...
-
雅克·刚
雅克·刚教授生于1927年,是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技术科学院院士。195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雅克·刚教授至今已发表论文950余篇,出版了8本血液学专著。其主要贡献:l、在国际上阐明了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1972年提出了血小板无力症的分类。2、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人类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整合素类蛋白。3、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类似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自身抗体,首次将单克隆抗体(AN51)用于识别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杂合子和纯合子。4、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1例新的严重家族性易栓症,其原因是纤维蛋白原Aa链的C端554位氨基酸点突变导致血凝块结构异常,损伤了纤溶酶原诱导的纤溶,开创了血栓治疗的新策略。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何毓琦
何毓琦,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69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与合作者共同开辟了“Nonzerosumdifferential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获IEEE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奖、AACC的Bellman奖和ASME的RufusOldenburger奖等多项殊荣。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61-1969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
-
弗斯贝格
弗斯贝格教授生于1943年,连续5届当选国际矿物加工科学委员会主席和执委会主席,这是该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职务,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73年获博士学位。弗斯贝格教授作为国际著名矿物加工、冶金、环保技术专家,研究成果主要有:1、铁矿石的脱磷研究,采用先进技术,解决了瑞典铁矿利用问题并发展了选矿技术。2、复杂多金属矿的有效分离技术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3、废矿和粉碎工程研究,是国际上率先研究高压粉碎和超细粉碎设备和技术的学者之一,有多方面创新性贡献,多次在国际选矿大会作特邀报告,有很大影响。4、废旧电子、工业设备中有用金属及材料的分离回收研究,系统研究材料破解过程(摔震、碾压和锤击等)。这是奠基性的工作,为世界各国同行所引用。5、在铀矿、金矿选矿、矿物复合材料、煤洁净化等方面也有出色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何大一
何大一博士是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创立者,科学理事及首席执行官。该中心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所;同时,他是洛克菲勒大学的艾琳戴蒙德教授(IreneDiamondProfessor)。何大一博士分别从加州理工大学(1974年)和哈佛医学院(1978年)获得学位。其后,他分别在雪松西奈医学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1978年至1982年)与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1982年至1985年)接受内科医学与传染病的临床训练。26年来,何大一博士一直走在艾滋病研究的最前沿,发表了350多篇论文。他的细致研究始于1994年,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动态性,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这一可怕疾病的基本认识(《自然》1995;《科学》1996)。这一认识让何大一博士倡导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科学》1996)实现了对人体内艾滋病病毒前所未有的控制(《自然》1997)。1996年以来,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死亡率已经下降了6倍多,同时国际社会采取巨大努力,将这一拯救生命的疗法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几百万名艾滋病患者。这项攻克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瘟疫的主要...
-
藤岛昭
藤岛昭教授,1942年生于日本东京,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电化学。2009年,藤岛昭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不久前,他接受一项新的职位,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197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东京大学,他发现水可以通过光电化学方式,经TiO2电极照射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他在神奈川大学任教四年,后到东京大学任教,并于1986年取得教授职称;其研究领域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光与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相互关系。他于1990年开始研究基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自洁涂料。他认识到太阳光中少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以被有效利用,通过充分氧化的以氧为基础的自由基作用,用于自洁与自消毒。藤岛昭教授对光诱导的亲水性的相关现象进行研究,在此种现象中,紫外光会导致TiO2表面具有超亲水性。藤岛昭教授依然对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以及光诱导亲水性保持浓厚兴趣,同时也热衷于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藤岛昭教授已经发表了750多篇原始论文,440篇综述文章,拥有280项专利。他最近所获得的奖项包括HeinzGerischer奖(电化学学会欧洲分会,2003),紫绶带勋章(2003),...
-
亚历克·布鲁斯
亚历克·布鲁斯教授生于1938年,自2001年起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被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布鲁斯教授在60年代初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纳米结构(50纳米宽的gold-palladiumwires),从60年代起领导科研小组从事将electronandphotonoptics技术运用到数据应用和存储上。1980年,负责IBM大型计算机主机高速电子运算的研发工作。由于他在科研和教育工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998年被英国王室授予贵族爵位;2004年被授予勋爵。同年被选举为英国上院科技委员会主席。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布鲁斯教授回到剑桥大学任电机工程系教授,1996年任剑桥大学校长。他曾任职于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首相科技委员会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纳米技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