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质文
雷质文,就职于山东检验检疫局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现任研究员一职。雷质文2015年11月11日,雷质文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食品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交流会》2016年04月15日,雷质文受邀参加了由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的《2016食品微生物控制解决方案与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交流研讨会》
-
夏冬
夏冬,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于2015年3月10日受邀参加了《第三届(2016)规模化养猪新技术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周友亚
周友亚,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控制研究室研究员,河北省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环境分析化学、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管理,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
Dave Myrold
DaveMyrold, OregonStateUniversity;于2015年10月25日--10月27日受邀参加了《2015土壤微生物国际前沿研讨会》并做出了精彩的讲话。
-
沈仁芳
沈仁芳,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Pedosphere》主编(SCI杂志),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4)委员,第七、八、九届低pH下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系列国际会议(PSILpH)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肥料发展中心虚拟肥料研究中心(IFDC-VFRC)顾问;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在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工作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肥力、植物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土壤酸化过程、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生理和分子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编出版《铝在土壤-植物中的行为及植物的适应机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等。
-
张红宇
张红宇,男,1958年生,四川省什邡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00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兼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
-
赵兴武
赵兴武,男,1956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建平县,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
-
焦雨铃
-焦雨铃,男,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北京大学理学学士;2003年,耶鲁大学理学硕士;2006年,耶鲁大学哲学博士;2006年-2010年,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焦雨铃博士2005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6年获耶鲁大学JohnSpanglerNicholas杰出生物博士生奖;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领域1.植物侧芽发生和株型研究:植物的株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侧芽(axillarymeristem,AM)的发生和生长。对于作物,株型进而影响产量。侧芽发生于从顶端分生组织(shootapicalmeristem,SAM)分化出的叶子基部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能够形成新的顶端分生组织。本实验室通过遗传分析、转录谱分析、以及活体成像研究侧芽发生的机制和相关激素的作用。对于侧芽发生的研究也有助于对植物干细胞的维持和分化这一基本生物学问题的了解。2.细胞特异转录谱的绘制和研究: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不同细胞的转录谱亦不尽相同。但是,单类的细胞通常难于分离,而研究单类细胞的转录谱就更加困难。本实验室发展了高通量分析单类细胞转录谱的技术,并以花发育过程为例研究各个细胞类群的时空转录谱。以大量细胞特异转录谱为基础,本实验室重建花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网络以发现未知基因和调控过程。
-
童依平
童依平,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1988年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199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小麦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控制。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植物高效利用氮、磷的分子机制。1992-1993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Waite农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2002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访问学者。
-
丁兆军
-丁兆军,男,博士生导师,是山东大学生命学院2011年新引进的“齐鲁学者”特聘教授,第二批国家“”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激素尤其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信号传导介导的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近年来,曾在世界著名杂志NatureCellBiology,PlantCell,Genetics,PNAS,Development等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1999-2003,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主要从事水稻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功能鉴定。通过筛选渐减法杂交的方法,分离到了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基因R39和减数分裂相关基因OsDMC1,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出分析。研究发现,RA39通过调控绒毡层的适时解体,参与水稻花粉的发育过程,部分结果于2002年已发表在SexPlantReprod杂志上。OsDMC1在水稻基因组中有两个拷贝而且是一个花优势表达基因,通过调控减数分裂,参与水稻花粉的发育过程,部分结果于2001年已发表在SexPlantReprod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