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锦涛
呼锦涛,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遗传事业部渠道总监,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注册成立,专注于开拓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在天津、南京、美国和新加坡设有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并在香港、美国和英国设有子公司,办公面积逾36'000m2。目前,诺禾致源现已建立一支来自海内外顶级名校、多学科交叉型的高素质综合团队,其中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占比近66%。以创始人李瑞强博士为首建立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分析团队以技术产品开发为导向,在分子病理学、肿瘤诊治和遗传病检测及大数据整合等多个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祝益民
祝益民,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64年08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祝益民现任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撰写专业论文已正式发表达40余篇,先后15次荣获卫生部全国中青年医学优秀论文等全国或省级优秀论文奖,其中2篇被国际学术会议录用。参加编著大型医学专著《儿科急诊医学》、《临床儿科急诊手册》等12本,其中4本担任副主编。承担省、厅科研课题4项,其中一项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儿心肺复苏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提出了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心跳骤停的方法和良好效果,曾成功地抢救了三名因溺水心跳停止长达13—18分钟的患儿,创造了医学的奇迹,《湖南广播电视报》以“撑起一片蓝天”专门在三湘名医栏目中作了介绍和广播报道。1996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并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委员。
-
季序我
季序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专业07届博士。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任职于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任职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任职于UBSWarburg;2012年10月至今任职于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现任瑞银证券董事。在季6年的证券行业中,共有研报300多份,正如以上的从业经历的三个证券公司来看,正好分了三个时期。
-
李天佐
李天佐,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副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通讯编委,《麻醉与监护论坛》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编委,《北京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麻醉学大查房》临床麻醉主编。
-
于小冬
于小冬,男,1951年生。中国营养项目负责人。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同志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曾先后任职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1984年起历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辑部副主任、科研组织处处长。1993年开始,任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起任现职。1994年他领导的中国政府和世行合作课题《中国综合运输研究》于获得国际管理学奖。1995年他受命担任中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中国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的主任,从事营养经济学、营养政策和营养产业发展研究,并从事国家公众营养改善的相关工作。
-
宁光
宁光,1963年6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校内分泌代谢病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03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和治疗。
-
汤富酬
汤富酬,男,1998年及2003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博士学位。2004年-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Gurdon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2016年8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11月获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
闫洪丰
闫洪丰,现任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残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中央国家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国家心理咨询督导专家,北京大学心理教育和咨询中心特聘副主任兼心理专家。同时,任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青年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学会职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事业心理援助计划协会(EAP)副秘书长。
-
段华
段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卫生部妇科内镜培训(北京)基地主任,北京市妇科微创诊治中心主任;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十”层次资助人才,北京市卫生局“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党员之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陈正望
陈正望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工作。1985年去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师从生物化学二系系主任ViktorMutt教授,学习和研究生物活性肽分离制备技术(ViktorMutt时任诺贝尔奖评委,美国生理学会第一届鲍芒奖TheFirstBeaumontPrize得主,1976年NobelPrize提名)。又在该校化学一系系主任HansJornvall教授指导下,学习和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HansJornvall时任诺贝尔奖评委,后为诺贝尔奖评委会秘书长)。还在该校分子医学系系主任SuadEfendic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在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上检测多肽功能的技术和糖尿病病理学(SuadEfendic时任诺贝尔奖评委,WHO糖尿病组欧洲负责人)。在三位大师共同培养之下,获该大学医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由于发现了生物活性肽Daintain(大炎肽)和Dopuin(多脯因)并解析出了一级结构及阐明了部分生物学功能,于1998年获得“AwardofPer-ErikLindahls(Medicine)ofTheRoyalSwedishAcademicofScience”(瑞典皇家科学院Per-ErikLindahls(医学)奖)。1999至2001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工作,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尾端后双碱性氨基酸前小肽的存在,并纯化出2个小肽。陈正望对生物活性肽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尤其在脑肠肽方面。ViktorMutt1998年去世后,许多重要国际期刊纷纷发表文章纪念他,从这些文章可看到,ViktorMutt晚年的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陈正望工作中。如1998年发表在杂志JounalofMolecularNeuroscience的文章“InmemoryofViktorMutt”中所列事实、摘引及参考文献中可看出。又如2008年由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巨著“StoriesofSuccess”中,由HansJornvall和BiggitaArgeberth所写第6章“ViktorMutt:AGiantintheFieldofBioactivePeptide”也可反映出来。2002年引入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至今。10余年来,除完成教学工作外,致力于自己发现和鉴定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Daintain(大炎肽)的研究,取得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博士生赵燕英研究Da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