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菁
关菁,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北大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主任。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生殖医学工作数十年,有丰富的治疗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及处理计划生育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生殖内分泌、保留及恢复内生殖系统的生殖功能。
-
毛健
毛健,男,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发育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编委。
-
杜久林
杜久林,男,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12月-2000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7月-2001年6月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7月2002年6月先后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2002年7月-2005年12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12月开始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6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年10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
夏世文
夏世文,男,1966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现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主任,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全国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围产医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并担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华中医学杂志》编委以及《国际儿科学杂志》通讯编委。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及早产儿疾病的诊治。2004年赴瑞典Karolinska大学医学院进修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并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2010年被卫生部评为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优秀师资。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或参与9项科研,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项,参编专著2部。
-
汪萱怡
汪萱怡,2001年于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后,2003-2007年国际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员。已经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曾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及2003年第10届亚洲腹泻及营养大会(ASCODD)青年研究者奖。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轮状病毒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评价针对这些传染病病原的预防性及治疗性疫苗的效力、效果及影响,并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策略。
-
戴耀华
戴耀华,就职于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中心,现任主任一职。戴耀华2015年01月24日,戴耀华受邀参加了在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19号的《2015中华妇幼健康管理年会》2015年06月06日,戴耀华受邀参加了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东大街308号的《第15期ASQ儿童发育筛查新技术(北京)学习班》
-
王廷臣
王廷臣,龙氏治脊疗法传人,我国著名脊椎病专家魏征、龙层花的得意弟子,也是龙层花老师带教时间最长的学生。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治医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医师,现任广州中健骨科运动医学门诊部指导老师,广州中健骨科运动医学门诊部首席专家,北京八方颈椎病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高层次针推伤临床人才班》的特聘指导老师,泉州市正骨医院推拿科(福建省重点专科)特聘指导专家。在从医20多年来,走过了被动模仿——熟练提高——改革创新的前进道路。在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脊椎病推拿正骨手法的同时,遍访全国名师名家,学习了各具特色的针刺方法,并在临床中配合正骨手法加以大胆应用,准确、速效、安全的正骨推拿加针刺手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每年带教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进修医生。所带实习进修医生,已经在全国各个单位成为了技术骨干和一方名医。多次为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基层医院骨干医生学习班授课,更是为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越秀区和天河区卫生局轮训社区医生近千名,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讲学,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准的操作技法赢得了各地同道认可。
-
杨胜利
杨胜利,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现任院士一职。杨胜利2015年08月13日,杨胜利受邀参加了在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的《2015精准医疗研讨会》2017年04月07日,杨胜利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成都成华区嘉陵江路8号-A,近东三环路五段路口。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生物样本库院长高峰论坛》
-
瞿佳
瞿佳,男,眼科专家,眼视光学院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医学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视光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视光学教育协作组组长,国家教育部近视防治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浙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委员。[1]2015年11月,免去瞿佳的温州医科大学校长职务。瞿佳,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委员会(美国方面由波士顿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加州伯克莱大学和休斯顿大学视光学院等三所院校组成,中国方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和温州医科大学等五所院校组成)中方主席。作为一名眼视光学领域的科学家,瞿佳在其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直立足学科前沿,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在近视机制、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眼科遗传病研究以及眼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等眼视光学领域的研究中,瞿佳与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难题,在多种高水平的国际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获12项发明专利,并获得包括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中国国家级科学奖项。由于对教育创新理念和科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以及其对国际视光学领域的影响和推动,2002年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授予瞿佳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瞿佳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美国视光学高等教育学会在2012年授予他“眼视光卓越领导奖”。他还获得包括亚太眼科学会和中华眼科学会颁发的眼科特殊贡献奖、金钥匙奖、眼科杰出贡献奖等。瞿佳同时还担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全国眼视光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主要贡献瞿佳教授为我国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将传统的眼科与现代视光学相整合,于1988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建了国内首个眼视光学专业,1998年创立国内首家眼视光医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将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专业建设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7年制本硕连读眼视光学教育体系,首创“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受到了国际界高度肯定和赞誉。他
-
王发强
-王发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武警后勤学院原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4部,先后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现为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救援医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易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副会长、全军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警医学》杂志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杂志副主任编委、《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