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介寿
黎介寿(1924.10.11-)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军队江苏省重点学科(实验室)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等。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尤其对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有丰富治疗经验与卓越效果。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中国医师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称号10余次。2009年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为黎介寿院士记一等功。领导的团队,2011年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
-
刘昌孝
刘昌孝(1942.04.01-)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廖万清
廖万清(1938.11.11-)医学真菌病学专家、皮肤性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梅县。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军队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中国华夏奖理事会副理事长等。长期致力于军内外皮肤病、真菌病的防治研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其中格特隐球菌ITSC型(S8012)引起脑膜炎并成功救治,该菌株被美国(ATCC56992)、比利时(IHEM4164)及荷兰(CBS7229)的菌株保藏中心永久保藏,并向全世界研究机构供应(295美元/株)。承担国家973、军队重大/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5篇,主编《真菌病学》等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各类成果...
-
刘耀
刘耀(1937.11.23-)法医毒物分析学家。山西忻州河曲人。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医学杂志》主编,《刑事技术》杂志主编。曾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印-太地区法庭科学会理事长。从事法医毒物分析工作50年,主持并参加完成了20项重大科研项目,应用效果显著。筹建并发展了我国刑事技术标准化工作;筹建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参与制定75、85、95和10年刑事技术发展规划;主持行业标准和一些部门技术法规的制定;主编《中国法医学杂志》;长期担任印-太地区法庭科学会副理事长;是世界毒物学会会员和中国地区代表;促成联合禁毒署培训合作,举办了15期麻醉药品检验技术培训班;1997年曾任中国法医学会理事长。从事法庭科学技术工作50年来,在科研、案件鉴定和技术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风道德正派,是我国法庭科学技术事业承前启后的优秀代表。主持并参加完成了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大会奖...
-
陆道培
陆道培(1931.10.30-)血液病学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汉族,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分配至原北京中央人民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1957年起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和实验研究。1981年起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84年起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北京大学血液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现为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陆道培院士是中国卫生部第一届血液质量委员会主任,卫生部聘请的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唯一的血液病专家。自1984年至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随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我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及名誉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学组名誉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担任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跨越两岸三地中华造血干细胞协作组(CSBMT,ChineseSocietyofBMT)的发起人与领先人。陆道培院士是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与不断推动者,包括HLA半相同移植,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
-
刘玉清
刘玉清(1923.03.14-)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天津宁河人。1948年毕业于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获学士学位,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属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8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8部、参编17部。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邱蔚六
邱蔚六(1932.10.13-)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四川成都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等职。现为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荣誉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邱蔚六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年,擅长颌面部肿瘤与整复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项;36次获部市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专著10余本,协编20余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教系统伯乐奖,2009年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及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FellowAward)。2010年国际牙医学院也授予他该院最高荣誉——大师(Master)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邱贵兴
邱贵兴(1942.03.13-)骨科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博导,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副主任,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副主席兼中国部主席,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主席,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骨科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主编,医学参考报社副理事长兼副总编辑,香港骨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等。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尤在脊柱畸形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国际上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协和分型”,并在国际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上发表;另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54.42分)2015年以原创性论著(OriginalArticle)形式发表;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
-
阮长耿
阮长耿(1939.08.14-)血液学专家。上海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81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国家博士学位。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血液学——血栓与止血的研究。198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苏州(SZ)系列单抗,其中5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小板研究的标准试剂。在血栓与止血领域里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单抗导向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70多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主编“血小板”、“血栓与止血”和“血液学”等专著9部。先后获得国家专利7项、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鉴于其为中法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于1994年和2010年先后二次被授予了“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和“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2014年获得了法国医学科学院颁发的“塞维雅奖”。2015年获...
-
沈渔邨
沈渔邨(女)(1924.01.06-)精神病学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原苏联医学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长期致力于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首创并建立农村精神病家庭社区防治模式。上世纪60年代建立我国最早的精神病生化实验室,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电针治疗等生化机理;80年代指导多种精神药物开发,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90年代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民族酒瘾者,除ALDH多态外,还有ADH多态不同类型。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收录19篇。主编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第一、二、三、四、五版,先后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2013年9月荣获北京大学第三届蔡元培奖。2013年12月获北京大学2013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