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国卫
桑国卫(1941.11.11-)临床药理学专家。出生于上海,浙江湖州人。196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药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国际药理联合会理事、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四届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对长效甾体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种族差异及临床药理学作了系统研究。研制成功的复方庚炔酮避孕针于1993年被选为我国基本药物,1994年被WHO推荐为两种最佳注射避孕药之一。提出男性抗生育剂棉酚可能抵制肾内Ⅱ-β-OHSD导致低血钾的新假设。为我国GCP、GLP规范主要起草人与推行实施者之一,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功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奖特殊贡献奖。2014年获国际药学联合会(FIP)药学科学终身成就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盛志勇
盛志勇(1920.7.1-)主要从事创伤、烧伤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数十年,为我国创、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德清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专家组组长。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资深委员及Burns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加拿大创伤学会和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3项、其它奖24项。主编和撰写专著27部,发表学术论文88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1999年获何梁何利进步奖。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2009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燕
孙燕(1929.02.01-)临床肿瘤学家。河北乐亭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癌症中心(NCC)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名誉主席。曾任WHO癌症咨询委员会和UICC教育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发展专业、学科,推广综合治疗,开发抗肿瘤新药与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卓有贡献。他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因此曾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医德楷模、首都健康卫士,协和名医、杰出保健专家等称号,并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终身成就奖。因开发我国创新药物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N-甲酰溶肉瘤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靶向新药埃克替尼)、二等奖2次(癌症靶向治疗和新药榄香烯注射液)、发明奖1次(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省部级奖多项。持有发明专利4项。他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扶正中药的免疫调控作用,特别是发现能抑制肿瘤病人过多的Ts细胞活性。他开发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多年来畅销国内外,并促进了当地药业的发展使定西这一“...
-
唐希灿
唐希灿研究员,男,(1932-12-)出生于广东省潮阳縣。1957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同年9月由国家统一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室工作至今。1984年5月入选中国外经贸考察代表团成员,访问考察匈牙利的药物研发。1987至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分别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INSERMU。288,巴黎),美国SouthernIllinoisUniv,SchoolofMedicine(springfieldcity)以及LoyolaUnivofChicago医学中心开展合作研究。1985至1989年入选苐一屆中国药理学会理事。1988年获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至今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上海市劳动模范。200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研究所研究生学位委员会主任,原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高级顾问,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名誉主编。唐希灿研究员近60年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立足于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中医药在我国用于治病的長期积累经验记载,与植物化学...
-
石学敏
石学敏(1938.6.6-),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至今从医五十余载。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再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至今,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共培养国内外硕、博士、博士后300余名,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医纲目》《脑卒中和醒脑开窍》《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等著作50余部。2...
-
王琳芳
王琳芳(女)(1929.11.03-)医学分子生物学家。原籍山东省莱州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于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先后赴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及美国人口委员会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学习。1984-1992年于协和医学院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任系主任,1992-2004年创建了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任主任,至今为荣誉主任。王琳芳院士在科研与教学领域耕耘六十余年。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60年代参与领导创制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1978年后领导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于国内率先开展精子蛋白质及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为我国开展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近年来,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整体水平,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程序表达的基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期科学地认识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探索与其相关的某些重大疾病(肿瘤与不育)发生、发展的关系。部分研究工作荣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6年度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迄今发表论著百余篇,培养硕...
-
汤钊猷
汤钊猷(1930.12.26-)肿瘤外科学家。广东新会人。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早年从事肝癌早诊早治研究,大幅提高疗效,著英文版《亚临床肝癌》,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Popper誉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美国金牌奖。近年从事肝癌转移研究,最早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吴阶平医学奖和陈嘉庚科学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1987年获邓小平同志接见。2次担任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90次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演讲,组办7次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任主席。担任9本国际杂志编委,2本任亚太区主编。当选为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主编专著9本,参编国际著名专著10本。发表SCI论文399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135篇),他引13497次。培养博士研究生中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威琪
王威琪(1939.05.30-)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留校至今。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他曾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WFUMB)的Pioneer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0多项省部级奖项,发表论文350余篇,著作(合编)7本,有2项发明专利。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永炎
王永炎(1938.09.29-)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天津市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第六届、七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五届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执委。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
-
王学浩
王学浩(1942.01.29-)肝胆外科、肝脏移植学专家。江苏省建湖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83.9-1985.10在美国匹兹堡大学Dr.starzl研究所研修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外科,主持肝癌现代外科手术治疗万余例,总体疗效国际领先。1986年在国际上率先报道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为当代肝癌现代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是国际上开展肝癌介入治疗的先行者和开创者之一。1995年1月开展了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并向全国推广,为我国活体肝移植的深入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并率先应用于活体肝移植临床,已取得初步疗效,在该领域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TransMed,Hepatology,JHepatol,andAmJTransplant等SCI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