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国
王正国(1935.12.12-)野战外科学专家。祖籍安徽合肥,出生于福建漳州。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效益。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美国迪贝克国际军医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主编专著39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王振义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六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闻玉梅
闻玉梅(女)(1934.01.16-)医学微生物学家。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获亚太病毒学会突出贡献奖,2009年德国DuisburgandEsse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代表性成果: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型疫苗。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ReviewofVirology,JVirology,Hepatology,JHepatology,Vaccine等杂志。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天一
吴天一(1935.06.25-)高原医学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1956年12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现任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及生理学研究员、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委,现为荣誉主委。吴天一为我国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省部共建高原医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前期专项”专家组组长。美国科学进展学会会员,国际高山医学协会科学顾问,国际病理生理协会理事,国际肺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博导,中国高原医学杂志主编,美国HighAlt.Med.Biol.编委。他是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青藏高原从事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并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几个水平上,提出了藏族已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这是长期“自然选择”遗传适应的结果,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曾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作了较系统...
-
夏家辉
夏家辉(1937.02.06-)湖南益阳人。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临床遗传学奠基者,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优生优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年任国际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登记库顾问。1997年任JournalofHumanGenetics国际杂志编委。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73年在中国开设首家遗传咨询门诊。1976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医学遗传学讲座》教材,率先在医学院校开出了医学遗传学讲座课程。1973年在世界上首创了75℃染色体显带技术烤片法,1975年发现了一条鼻咽癌标记染色体,1981年将人类睾丸决定基因定位于Yp11.32带,1985年率先开展了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与利用,1989年首创了显微切割、PCR基因定位克隆技术。1998年成功地克隆了人类耳聋疾病基因,论文发表在NatureGenetics,实现了中国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在199...
-
吴咸中
吴咸中(1925.08.28-)中西医结合专家。辽宁省新民县人。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早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从上世纪60年代初投身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思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规范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博取两法之长,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80年代后期提出了“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想,扩大了中西医结合领域,将研究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的治疗及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明显地提高了胆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及重型胆管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并从不同层次上阐明了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则的作用机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天津市重大科技成就奖。已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近30名。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3部。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
-
项坤三
项坤三(1936.02.21-)内分泌代谢学(糖尿病)专家。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曾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等职。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外进行华人2型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并率先在我国开展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系列研究。在国内,建立了中国首个大数量糖尿病样本-信息库;首先发现中国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开创了基因诊断用于糖尿病日常临床工作的先例,并通过全面筛查确认了中国人MODY型糖尿病的基因突变谱;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进行分子病因、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系列研究,并编著了中国首部第三种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专著。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省部及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首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等殊荣。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肖培根
肖培根(1932.02.02-)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2002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名誉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合作中心主任,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为国际著名传统药物学家。肖培根院士是中国药用植物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开创了包括植物、化学、疗效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渗透的“药用植物亲缘学”,成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现了1个新的植物种属--人字果属,另发现药用植物32个新种和11个新变种。组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并任首届所长,提出了以发展原料、药品制剂及新药为主的三级开发战略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重视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致力于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建设,倡导中药资源与“三农”,“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结合悠久茶文化提出“别样茶”概念,会同“适应原”及中药补益药,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与抗衰老开辟一条新路径。已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专著3...
-
姚新生
姚新生(1934.10.24-)药学教育家与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上海市人。1955年7月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6月-1983年6月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获药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及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中国药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日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客座/名誉教授,《创新药物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生命有机化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医科院北京药物所)、《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北京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南京大学)等六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以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现在仍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访问客座教授、《创新药物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医科院北京药物所)、《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天士力集团)等国家...
-
于德泉
于德泉,男,(1932.10.22-),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主编(英文),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和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完成近百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数百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在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参与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提出“人工麝香”配方原则,设计配方组成方案,创制“人工麝香”中主要有效成分芳活素,解决人工麝香化学、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人工麝香”已投产多年,基本替代“天然麝香”,取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1997年国家中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中药藁本化学基础和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发现一种高活性免疫抑制成分藁本酚,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修饰和全合成研究,并从新疆藁本中发现三种保肝成分,其活性相当于联苯双酯。研究10多种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发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