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正寰
胡正寰(1934.07.18-)。零件轧制成形专家。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湖北省孝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轴类零件轧制成形这一创新课题研究与应用工作,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创人,其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全面掌握此技术的国家之一。该课题成果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成果选集》(1979-1988)。所领导的课题组已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零件轧制生产线近300条,其中16条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开发投产的零件500多种,包括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的轴类零件与球磨机、轴承、电镀中的球类零件等,已累计生产500多万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领导的课题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5本。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等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瑞松
黄瑞松(1938.07.18-)。飞航技术专家。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63年3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型号系列技术顾问、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学会高级顾问。曾任中国航天三院预先研究总研究师,技术副院长,多个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总指挥,院科技委主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飞航装备设计、试验和制造的研究工作,在制导、控制、仿真、总体设计等方面有重大成就,发表《飞航导弹工程》等多部论著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为我国飞航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曾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三次。获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国防科工委一等功和航天奖等众多荣誉称号;1990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50周年“杰出贡献奖”,2007年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旭华
黄旭华(1926.03.12-)。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先祥
黄先祥(1940.04.20-)。导弹发射与运用技术专家。江苏如东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授、校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荣誉副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军队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突破了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多项关键性工程技术难题。在我国首次提出战略导弹新的作战思想,并研制出特种装备;研制出多种型号地地导弹大型综合性模拟系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战略导弹测试发射设备自动检定系统;研制出新型高精度定向瞄准系统。获国家和军队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科技创新群体奖。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
-
李椿萱
李椿萱(1939.11.09-)。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原籍广东省新会市,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3年毕业于台湾省成功大学获学士学位,1967、1972年分别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早年参与美国航天飞机、导弹等型号及相关预研工作,并涉及超高速碰撞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80年回国后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气动力、热特性,飞行器/推进系统一体化气体热动力,以及飞行器动态特性等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成果。1987~1989年在863计划航天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专题组组长任期内组织实施了气动力、热关键技术预研项目与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的研制和改造,并承担了数值模拟实验室的筹组建任务。所取得的成果已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鹤林
李鹤林(1937.07.05-)。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专家。祖籍湖北省襄阳市,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曾任石油工业部钻井采油机械研究所技术员,宝鸡石油机械厂中心试验室主任、冶金研究所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冶金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名誉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理事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石油工业部钻井采油机械研究所和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作期间,主持研制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等12种新型钢铁材料,并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性能潜力,使一大批石油机械产品减轻了自重、改善了服役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跃居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石油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工作期间,提出并建立了“石油管工程学”学科,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使我国油井管实现了大规模国产化,油气管道工程由跟踪跃入国际领跑者行列。先后有26项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0项),3项成果被国外一...
-
李明
李明(1936.11.17-)。飞机自动化专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研究员、首席专家。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并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鸿志
李鸿志(1937.05.31-)。弹道学家。生于北京,原籍天津。1961年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与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教学工作。创建了我国“中间弹道学”学科,开拓了“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新领域,扩展了“爆炸灾害力学”及“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等学科方向。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及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撰写80多篇(部)论文、著作。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12年大学校长,热心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在学校规模、学科水平、教书质量与知名度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钊
李钊(1940.02.03-)。地雷爆破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立二等功1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梁晋才
梁晋才(1927.12.17-)。航天自动控制专家。原籍广东南海县,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7年留学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工学院,攻读自动控制,1961年获副博士学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工作初期致力于自动驾驶仪研究。后任总设计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半主动寻的飞航装置,填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之后又主持研制新的飞航装置,三年研制成功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又致力于开发某一飞航装置,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及部级奖5项。合编专著两本,发表7篇论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