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尚扬
林尚扬(1932.03.16-)。焊接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老年科协第一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50多年来针对国家的需要,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60年代研发的4种强度级钢焊丝,用于大型电站锅炉汽包和化工设备的焊接;70年代发明的水下局部排水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技术,用于海上钻井/采油平台等海工设施的水下焊接,焊接的最大水深达43米;80年代发明的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曾用于世界最重的加氢反应器(2050吨)和世界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主工作缸的焊接,焊接最大厚度达600mm;90年代研发了推土机台车架的首台大型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并积极推进焊接生产低成本自动化的技术改造;2000年以来在大功率固体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方面取得5项发明专利,为企业用激光技术解决诸多部件的焊接难题,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焊接的超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超1000MPa。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柳百成
柳百成(1933.02.11-)。铸造及材料工程专家。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常州。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78年到198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及提高铸造合金性能的研究。在多尺度、多学科宏观及微观铸造及凝固过程建模与仿真,铸造合金凝固过程基础理论及提高性能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领导下,致力于振兴我国制造业及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等战略研究,积极参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及“工业强基战略研究”等咨询项目。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重要战略咨询作用。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973项目,及中-美、中-美-加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已培养博士50余名。发表论文300余篇。应邀赴美、英、德、日等国30余所大学讲学,先后主持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主题报告,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先后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项奖励,国外奖励2项及发明专利2项。2002年获光华...
-
刘大响
刘大响(1937.10.14-)。航空动力专家。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并留校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和第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基础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航空动力技术专业组组长;中国空军科技顾问;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50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高空台)和三项重大发动机预研项目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2001-2015年又担任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两项大型A计划专家委主任、总师组组长和技术负责人,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7);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
刘友梅
刘友梅(1938.01.16-)。轨道电力牵引动力专家。江西省上饶市人。无党派人士。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速研究所所长。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轨道电力牵引动力装备的设计与研发。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代至第四代各型电力机车,使轨道电力牵引完成了从常载到重载,从普速到高速,从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的技术转型;为中国电力机车交流传动技术的“零”突破,为我国高速列车的自主研发与科学实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填补了我国电力机车的多项空白,实现了以理论为先导、技术为依托,产品为归宿的技术创新之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1世纪,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超级电容为电力牵引储能电源的思想,首创了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轻轨列车。在轨道交通高速重载、交流传动、绿色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从“高速”、“重载”向“绿色”、“智能”技术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先后...
-
龙乐豪
龙乐豪(1938.07.04-)。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武汉市人。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曾任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主持和参加五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运载火箭的研制,取得重大成就。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时,提出并确定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及51项新技术课题,主持攻克8项重大技术关键,倡导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原则,经济快捷地研制成功我国主力、世界一流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将7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参加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顶层研究、设计与实施,获得成功;主持我国运载火箭及相关航天工程长远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发展思路、技术途径与实施方案建议,为主管部门决策起了重要支撑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五一”劳动奖章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路甬祥
路甬祥(1942.04.28-)。生于浙江宁波,男,汉族,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79年作为洪堡学者赴德国研修,1981年获亚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委员会(IAC)共同主席,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研究。上世纪80年代,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原理,并与机电液一体化插装技术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与工程系统,曾被认为是电液控制技术的重要进展,被德、日、瑞等多国列入教材、手册和专著。两度获国家发明奖、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致力于我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知识技术和设计创新以及国际科教合作,曾获“光华科学基金”特等奖、德国鲁道夫.狄塞尔金质奖章、联邦...
-
陆元九
陆元九(1920.01.09-)。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4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导系统等研制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几种卫星、导弹的方案论证及飞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潘健生
潘健生(1935.01.25-)。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械制造业现代化有深远影响。主持完成“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开发“分段可控渗氮与动态可控渗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还获部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其中一项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两本。先后开设跨学科新课程四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潘镜芙
潘镜芙(1930.01.20-)。船舶工程专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驱逐舰总设计师。作为舰艇设计专家,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在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设计中,首次将舰对舰导弹武器系统装备水面舰艇,并为武器装备按系统研制作了开创性工作。在主持设计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设计中,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做到舰船综合性能兼优,实现了作战指挥自动化,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装备选型上,采用国内新技术成果与引进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我国造船、机电、电子等工业的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及二等奖两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戚发轫
戚发轫(1933.04.26-)。空间技术专家。辽宁省复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