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绍卿
杨绍卿(1941.02.15-)。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辽宁省康平县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1984年在美国TexasA﹠M大学研修飞行器控制工程。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枪炮弹箭专家组顾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是我国野战火箭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体系及末敏弹系统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我国末敏弹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发明专利多项,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光华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奖、全国创新先进工作者及俄罗斯国家莫欣科技奖等荣誉。著有《火箭弹散布和稳定性理论》、《火箭外弹道偏差与修正理论》、《末敏弹系统理论》和《灵巧弹药工程》等。2011年当选为...
-
臧克茂
臧克茂(1932.01.28-)。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江苏常州人。1955年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通过自主创新,提出了现代坦克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跨越了国外炮控系统的两个发展阶段;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坦克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并率先开展全电战斗车辆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7项。撰写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8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央军委批准荣立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树为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的典型。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于本水
于本水(1934.05.01-)。宇航科学与技术专家。吉林省九台市人。毕业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来国防部五院,一直从事航天事业,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空军院士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品定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等职。先后参加和主持多种导弹研制。上世纪6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生产和研制,在解决拦截高空高速机动目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主持和参加攻破我国第二代防空导弹快速反应拦截超低空目标等关键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型具有拦截掠海目标能力的舰空导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担任我国首型具有反精确制导武器能力的野战防空导弹总设计师,为其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防空反导导弹优化设计和弹族化智能化导弹等前沿课题研究。主要著译作有“防空导弹总体设计”“近程舰空导弹设计与试验”和“系统工程与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等。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曾广商
曾广商(1935.07.06-)。飞行控制技术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十八研究所首席专家。曾任第一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员,第十八研究所所长、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研究。负责攻克了大型液体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集成天/地两种能源的整体式动压校正电液伺服机构、机械反馈式第二代电液伺服机构、毒性燃料驱动的电液伺服机构系统、氢气液压伺服系统、固体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燃气液电一体化伺服系统等技术,并使高可靠的航天多余度伺服技术和数字伺服技术获得突破和实用成果。负责、主持研制了多种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机构/系统,以及百余种伺服动力、控制、测量器件。将控制新技术、火箭发动机高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融于一体,使我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和高超音速气动操纵面控制技术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贵田
张贵田(1931.12.20-)。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河北省藁城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3月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曾任航空航天部〇六七基地主任、航天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张贵田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50多年来,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提出用液相分区方法解决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难题,为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研制成功的高空发动机、双向摇摆二次启动常规高空发动机、双组元微型发动机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参与研制的CZ-4A火箭1991年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三完成人)。主持研制的我国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无毒、无污染、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已成功进行了我国新一代长征五号、六号和长征七号三型运载火箭的飞行。2017年,作为第一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共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
张福泽
张福泽(1936.03.08-)。飞机寿命与可靠性专家。满族,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历任空军研究院航空兵研究所高工、空军可靠办总工程师、空军首席专家、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央军委科技委顾问和3个学术学会理事。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从事飞机寿命研究,其重要贡献和奖项:他是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大机群飞机定延寿开拓者和完成者之一,为我国大机群飞机定寿延寿开启了先河;他是我国第一个实测飞机载荷谱的开拓者和编制者;他首创两台受力自身平衡的全尺寸大部件疲劳试验设备,为我国前3个大机群飞机延寿做出了贡献,是我国成功进行大部件疲劳试验的首例;他是我国第一部“疲劳强度规范”和“可靠性手册”的开拓者、制定者之一;他以自创的“系列飞机定寿法”为指导,在空军可靠办领导下,从技术上组织全国航空疲劳界,军民融合,仅用3个机型飞机定寿的经费,就完成了我国数万架、17个机型飞机定延寿的重大系统工程项目,产生数千架飞机的价值,这在国际疲劳史上,也无先例;他首创“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寿命的两个类比计算寿命模型”,为国际疲劳界提供一种新的寿命计算公式和方法,被誉为“张氏类比计算...
-
张立同
张立同(女)(1938.04.14-)。航空航天材料专家。生于重庆市,祖籍辽宁海城,中共党员。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加工系,1958年随专业调至西北工业大学学习,1960年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导。1989~1991年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商业发展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七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等。现任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新发展高温合金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和高岭土型壳材料,替代英国斯倍发动机相关技术;发展高温合金过滤净化和薄壁复杂无余量铝合金构件制备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四项。此后发展的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国际首创碳陶飞机机轮刹车盘制备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专著3部。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
-
张金麟
张金麟(1936.10.16-)。船舶总体和动力专家。生于河北省滦南县。1960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专业。现任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曾任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特种船舶总体和动力研究设计工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获国家高技术发展建设重大贡献奖和金质奖章。1991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成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2007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授予“船舶设计大师”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彦仲
张彦仲(1940.03.04-)。航空系统工程专家。陕西三原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西北大学毕业。1984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曾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航二集团总经理;中航科工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九、十届委员。现任“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二个国家重大专项的专家咨询委主任。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与航空系统工程工作。60年代,主持研制成我国第一套18000g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率先研究故障诊断,排除55架飞机的振动故障。80年代,研究信息技术,提出“子群卷积”和快速递归FFT新算法;发明“有限状态机”实现数字系统的新结构;开拓“异或线路简化”新学科;引入图论法解决极限环振荡难题等多项学术创新成果。90年后,负责完成某机载导弹与雷达、多种飞机与直升机的立项及系统工程研制工作。主持研究提出大飞机国家重大专项的总方案,咨询把关,九年首飞,开拓中国大飞机事业的新历程。主持研究制订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和“机载系统提升计划”,全面推动航空科学的战略发展。任工程院“建设节约型社会”...
-
钟群鹏
钟群鹏(1934.10.28-)。机械(电)装备失效分析及预测预防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苏联专家指导)。曾任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研究所所长、中国-加拿大失效分析和预防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综合组组长等。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名誉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顾问等,任《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编委会主任等。长期从事失效分析和预测预防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断口分析技术、断裂机理研究、失效预测预防应用和安全哲学理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并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发起、论证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先后参与和主持了500多起各类安全事故的分析诊断和预测预防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