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文华
丁文华,1956年4月6日出生,广播电视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1996年被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参与建设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电视技术系统,并担任播出系统的技术负责人。1994年,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彩色电视自动播出控制系统。从1996年开始,负责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对我国重大事件电视转播的技术实现,其中97年香港回归首次实现了72小时全程无间断电视直播,从此开创了我国电视直播重大事件的全新时代。2000年以后,他主持建立了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使我国电视台节目制播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部署成本大大降低,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录像机的局面。2012年,他主持建设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由其创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电视台节目制播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在国内多家电视台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我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7年成为我国...
-
段宝岩
段宝岩,1955年2月4日出生,男,汉族,河北冀州市人,电子机械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原西军电、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199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后,200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高访。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天线产业联盟主席,全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电子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学科主编、《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等。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建立了电子装备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之间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揭示了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场耦合理论模型与影响机理的机电耦合设计理论与方法,带领团队研发了我国首个集电磁、结构、热于一体的电子装备综合设计平台。上述成果被成功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中国天眼(FAST)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表主要刊物论文20...
-
方滨兴
方滨兴,1960年7月17日出生于哈尔滨,男,汉族,江西万年县人,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共党员。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首席学术顾问、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云安全与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1989年开始研究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并于1992年出版《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专著,90年代末从事计算机安全事件入侵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1999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并组织建设了相关系统,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费爱国
费爱国,1955年7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江市(现淮安市清江浦区),男,汉族,江苏省涟水县人。中共党员。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专家。198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2004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空军某所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军委科技委网电领域顾问、空军网信首席专家、博导。长期从事数据链和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了我国首套出口型国家防空指挥信息系统,90年代主持空军首套网络化区域指挥信息系统等多个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主持完成了我军第一代航空数据链系统论证、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系统试验和考核定型工作,并装备部队使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编著出版8部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桂卫华
桂卫华,1950年8月7日出生于武汉,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自动控制专家。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81年获得中南矿冶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赴德国Duisburg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做访问学者两年,曾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南大学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自动化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围绕流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技术问题,创建了以智能集成为核心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果主要应用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多家大型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程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和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光召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杨嘉墀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5部等。执教三十余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高文
高文(1956.3.7-)计算机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籍贯山东省牟平县,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任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智能计算机接口技术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跨媒体检索、图像与视频分析、人脸识别、手语识别、多模态人机交互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多次得到国家科技奖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2002、2003、2005、2012)等。2008年他因在视频编码方面的技术贡献,当选IEEEFellow;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3年因“对视频技术的贡献,以及对在中国发展计算技术的领导力”而当选ACMFellow。他曾是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计算机学报主编、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等。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友
何友,男,1956年10月出生,汉族,吉林省磐石市人,信息融合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海军航空大学某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CAAI/CIE/CAA/CIC/CSF/IETFellow,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信号检测、信息融合、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是我国军事信息融合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航迹关联、辐射源识别、无源定位、作战系统仿真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广泛应用于雷达、情报处理、飞行员培养等国家和军队重大工程中。主持研制了测控信息融合系统、跟踪雷达、大型航空模拟训练机等多型工程系统,全部装备部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余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
-
江碧涛
江碧涛,1967年8月出生,女,航天遥感领域专家,安徽六安人。1988年、1993年分获原解放军测绘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1646部队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长期从事航天遥感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是航天遥感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多星多传感器协同探测与应用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担任多个工程型号总师,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在多传感器信息协同解译、高分辨率图像高精度处理、多类异构卫星协同探测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推动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跨越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姜会林
姜会林(1945.7.10),男,应用光学专家,辽宁省辽中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198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曾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曾主持国家“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等项目36项,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光学设计理论方面,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王大珩院士评价为“中国光学设计近年来四项主要进展之一”。提出了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成果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光电动态性能测试方面,研制成功激光特殊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了国家标准,并在武器装备中有重要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空间激光通信方面,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其中飞机间高速率激...
-
蒋昌俊
蒋昌俊(1962.5-),男,网络计算专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95年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获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东华大学校长。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布诺内尔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中国云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长期致力于网络金融安全研究,是我国该领域带头人。创建了并发系统行为理论,攻克了交易风险防控瞬时精准辨识的重大技术难题,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网络交易风险防控体系、系统及标准,并应用于网络经济、数字治理等多个领域。获中、美发明专利77件、国际PCT21件;发表论文300余篇(含ACM/IEEE汇刊72篇),中英文专著5本;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1)、HOPANCHINGYIAward(独立)等。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