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羽石
蓝羽石,1954年9月生,男,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专家,山东青岛人。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科技委副主任、第28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军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C4ISR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总装备部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综合技术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防重大预研课题、国防973项目研究,提出网络化指挥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自主适变等理论方法,主持研究成功多项军队重大指挥信息系统装备,推动了指挥信息系统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转型发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出版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孔志印
孔志印(1964年8月22日出生-),男,信息安全技术专家,河北省沙河市人。2007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军委办公厅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原总参谋部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我军网络安全领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军事信息网络安全保密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我军三代网络安全系统研制,在网络安全理论及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系统性、开拓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4项;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得天
李得天(1966.6.26-),男,真空测试计量专家,甘肃省白银市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万人计划。现任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委会副主任、真空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真空与低温》期刊主编等。李得天是真空测试计量领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真空计量及真空环境下多参数综合测试工程研究。他带领团队解决了真空中性气体、真空等离子体和复杂真空效应的测试计量难题,在计量技术、计量标准、测试装置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建立了我国较完整的真空测试计量体系,研究成果在地面、近地轨道和宇宙深空获得了全面持续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还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
-
李国杰
李国杰,1943年5月29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县,男,汉族,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初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0-1999年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00-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1995年创建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14年在主板上市的中科曙光公司的前身)并一直担任董事长。现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等职。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出版了《创新求实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inChina:ARoadmapto2050》等文集和战略咨询报告。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3000超级服务器,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
-
李天初
李天初,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男,汉族,安徽省金寨人。中共党员。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和1991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历任中国计量院助研、副研、研究员。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光干涉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研究。上世纪80、90年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测量液体折射率,牛顿环测量光学表面反射相移等新原理新技术;研究空气折射率干涉仪设计原理,光干涉测量长度的相对不确定度极限等;规划并主持研制系列光纤基本参数测量标准装置。1997年以来主持研制系列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2014年NIM5喷泉钟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2015年起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地面时间提供计量溯源;规划指导研制飞秒光学频率梳,建立微波和光学频率的相干联系;指导研制伺服锁定光纤链路高保真传输微波频率;规划指导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2015年参与国际锶原子推荐频率赋值;指导研制NIM-AGRb-1铷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成功参加2017年国际绝对重力比对;指导潮汐重力频率偏移的研究;规划...
-
廖湘科
廖湘科,1963年9月1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涟源市人,计算机系统软件专家。中共党员。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软件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与通用操作系统的科研工作。参加了银河2到银河5四代巨型机的研制,主持了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的研制,主持了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制,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为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可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1)、一等奖3项(排名第2、4、14);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6项排名第1、2项第2);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2项(排名第1、2)。曾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重大专项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主持基础软件方向的论证工作;曾任“十五”863计划“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主持十五期间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办公软件等课题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曾任共创软件联盟理事长,参与我国开源软件的社区组织与国际合作工作。获光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求...
-
李同保
李同保,1942年10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光学、计量学专家。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同年到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室工作。1980年4月至11月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辐射度学研究,获优秀客座研究人员奖;1983年至1999年5月,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历任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1999年6月起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辐射测量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研制的微弱光标准测试装置,提出一种测量极低透过率的新方法,使得能以5%的不确定度测量l0-6Lx水平的微光照度,满足了当时夜视微光器件、放射萤光材料等国防科研生产的急需。建立500K-1000K全辐照标准,改进了辐射腔测温结构和测量程序,显著地提高了黑体辐射器的品质,这为我国红外制导和红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提供了检测的技术基础。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的“光度基准与光通量副标准”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的“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实现400-900nm光谱辐射绝对测量”项目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从事光辐射测量及...
-
刘永坚
刘永坚(1961.11.01-),电子对抗专家。湖南省冷水江市人。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和军事学硕士学位。现任空军研究院某所高级工程师、复杂航空系统仿真国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航空电子对抗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航空电子对抗侦察、干扰、效能评估等方面做了多项开拓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泽金
刘泽金(1963.10.21-),激光技术专家,山东省无棣县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激光专业,1997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用光学博士学位。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我国强激光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强激光系统和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从演示验证研究到系统研制,全过程主持过我国某强激光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强激光工程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开拓性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发明专利授权1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韵洁
刘韵洁(1943.1.10-)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邮电部邮政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现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曾多次主持数据通信领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主持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我国第一个公用数据网络体系,开拓了我国公用数据通信新领域;曾主持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创造性地通过软件路由器和虚拟化技术,在全球率先实现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业务。从事网络技术工作40余年,在数据网、互联网以及网络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网络、网络融合与演进,担任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ENI)项目负责人。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