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伟仁
吴伟仁,1953年10月25日出生,男,汉族,四川省平昌县人。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作为主要提出者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已获国家批准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扬生
徐扬生,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男,汉族,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从事空间机器人研究工作,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副校长及自动化与电脑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自2013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对服务机器人、动态稳定系统、人类行为学习建模、穿戴式人机界面、智能汽车、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发表了六部专著、300多篇国际论文。获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GJ5命名为“徐扬生星”。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小牛
杨小牛,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衢州,男,汉族,浙江省龙游县人,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1世纪初,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深耕国防信息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等多本专著。2012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于全
于全,1965年9月7日出生,男,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学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专业硕士,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通信专业博士。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信息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通信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Journal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Networks》主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监事长。作为我国战术通信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部软件无线电电台、第一代三军共用的战术通信网、第一代短波综合通信网。研究方向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空间信息网络、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网、网络体系架构等。近年来学术兴趣点主要在“类脑神经元的无线异构网络”及“类生物免疫的网络安全防御”等交叉学科上。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中国科...
-
姚富强
姚富强(1957.5.25-),男,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人,通信抗干扰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93年3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电信联盟ITU-RWP5C研究组国内对口组副组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国防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解决了本领域多项核心技术难题,主要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为通信抗干扰的工程科技发展和我军通信装备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立二等功4次。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余少华
余少华,1962年9月生于武汉,男,汉族,武汉人,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专家。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18-),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2016-)、光通信委员会主任(20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201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网络与通信工程)成员(2020-),国家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专家,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2018-)。曾任国际电联ITU-T光与接入网研究组(SG15)副主席(2005-2012),国家973项目首席(2010-2014)。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和863等十余国家项目,均实现成果转化和大量应用,是我国电信传输网SDH(同步数字体系)与互联网(含以太网)两网融合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以太网与SDH网融合传送的LAPS(链路接入规程-SDH)系统设备和城域网MSR(多业务环)系统设备,...
-
张宝东
张宝东(1962.12-),男,信息安全专家,河北省三河市人。1997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战略支援部队某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长期从事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复杂非线性算法设计与分析上取得系列性创新成果,推动了本专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十余项重要科研项目,创造性地解决了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宏科
张宏科(1957年9月-),男,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IEEEFellow,曾任两期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专用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建立了标识网络功能结构及解析映射机制,有效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网络高移动支持和高可靠传输难题,主持研制出专用网络设备与系统,为解决国家和行业专网工程急需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中国科学、IEEENetwork等期刊发表论文32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广军
张广军,1965年3月21日出生,男,汉族,天津市汉沽区人,测试计量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1989年和1991年分别获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91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1996年5月晋升为教授,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12月-2015年11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2015年11月,任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一直从事几何量动态测量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发展了视觉测量模型与现场校准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动态成像和图像信息处理新方法,主持研制成功小型高精度天文导航星载产品、航空装备飞行性能动态测试站、列车运行状况正线动态测试站三类系列测试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主流产品,满足了我国卫星在轨飞行、国防装备建设、铁路运输的迫切需求。技术已转让工业部门产业化,校准技术建立了我国国军标。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08年)、二等奖2项(2012年...
-
张尧学
张尧学(1956.01.05-)计算机网络专家。湖南省澧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AINA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