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汉
姜文汉(1936.5.9-)光学技术专家。浙江省平湖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早年从事大型光测设备研究,在精密轴系理论和技术、固定式光学测量系统等方面有开创性工作。1979年在我国首先开拓自适应光学方向,建立整套基础技术并研制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他在自适应光学和光束控制两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用于“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的“19单元波前校正系统”是国际同类装置中最先实用的;“21单元自适应学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星体目标实时校正成像的国家;与北京天文台合作建立的“2.16米望远镜红外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使我国拥有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用近红外波段的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37单元和61单元两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已分别实现水平和斜程大气湍流补偿,获得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校正效果。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作为第一主持人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六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金怡濂
金怡濂(1929.9.5-)计算机专家。天津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6—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金国藩
金国藩,1929年1月7日出生于沈阳,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光学工程教授,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清华大学,工作迄今。后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英国赫瑞奥特大学做访问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仪器仪表学会与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光学工程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个,教育部一、二、三等奖各一个,中国工程科技奖一个,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著有《计算机制全息图》,《二元光学》,《激光测量学》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幼平
李幼平,1935年5月1日出生,福建泉州市人,核武器电子学专家,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本科,随即被选派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跟随苏联专家鲍里索夫学习多路通信两年。1959起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四系助教,筹办遥测遥控专业,1961年晋升讲师。1964年受中央组织部派遣,调入核武器研究院设计部。李幼平在近50年的工作中,解决中国核武器电子学系统许多难题,其中包括设计核弹头专用再入遥测系统,掌握用再入冷试验替代热核爆炸的“替代核爆技术”,建立变延时引信数学模型,发现低空黑障问题的特殊规律,参与中国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在解决上述科学技术问题过程中,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重大科技一等和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连续担任两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进入新世纪以来,专心从事信息资源“各取所需”问题的基础研究,指出信息共享和物质共享存在本质差异,人们有可能找到某种共享信息全新机理。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德仁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溱潼,男,汉族,江苏镇江丹徒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乐民
李乐民(1932.5.28-)通信技术专家。浙江省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教学5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为多项工程研制了数字传输关键设备。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功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80年代初起,对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贡献,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中以来,对宽带通信网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数字彩色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抗毁光纤以太局域网、电视与数据综合光纤传输网、宽带综合业务局域网、ATM(异步转移模式)用户接入设备等。近期研究有通信网性能优化、光交换网、IP网和光网结合、无线网中的资源管理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梁骏吾
梁骏吾,1933年9月18日出生于武汉,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6-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莫斯科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60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半电子材料学分会主任,现任该分会名誉主任。1960-1970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任助理研究员。负责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中的高纯硅研制,得到电阻率为15×104ohm-cm的硅单晶,是当时国际上最好结果之一,获1964年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研制的硅无坩埚区熔提纯设备获1964年国家科委全国新产品二等奖。1964-1965年负责组建GaAs液相外延研究。1965年首次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只室温脉冲相干激光器用的砷化镓外延材料。1966-1969年负责156工程中集成电路用硅外延材料任务。解决了连续生长硅高掺杂外延层、SiO2介质层、多晶硅层的工艺技术。为我国第一代介质隔离集成电路提供了外延材料。在4K位和16K位DRAM研制中,成功制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无位错、无旋涡、低微缺陷、低碳、可控氧含量的高质量直拉...
-
凌永顺
凌永顺(1937.4.2-)中国电子对抗技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安徽省定远。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伪装和雷达红外复合干扰技术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性成果。199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1998年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2年经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署,荣立一等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林永年
林永年(1932.2.13-)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尚合
刘尚合,1937年4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男,汉族,静电与电磁防护、电磁环境效应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76年至197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离子注入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后曾任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所长、电磁环境效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学位领导小组成员、院校专业技术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专业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组组长等。现任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级教授、电磁环境效应研究所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静电与电磁防护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学位论文1篇、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10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总装备部优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