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玉
孙玉(1936.4.14-)通信技术专家。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主持了散射数字传输系统研制、电信网络基础技术研究、我国第一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我国第一代ISDN试验/试用网总体设计、三峡工程通信网总体设计、专项工程电信类系统总体概要设计和电信网络总体概念研究;发表论文和撰写报告100余篇;出版《数字复接技术》等专著6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小谟
王小谟,1938年11月12日生于上海,男,汉族,雷达和系统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历任南京14所室主任,38所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电子科学院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0年来,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雷达和系统,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性能全面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是新一代雷达基石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雷达装备系列,1983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设计了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在国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名列前茅,成为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之一。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1987年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6年任中以合作预警机的中方总设计师,2000年国内预警机立项后任预警机总顾问,并任自行开发出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是预警机工程的奠基人。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全国百名...
-
王任享
王任享(1933.10.14-)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福建省长乐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卫星摄影测量”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数年来,在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担任重要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在实验一号传输型摄影测量卫星科学实验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三线阵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理论中,创造了三线阵CCD相机与四个小面阵CCD混合配置,称之为“LMCCD相机”的设计思想,从而克服了动态摄影对摄影测量精度的严重影响。该设计思想已被采用于我国无地面控制点卫星摄影测量工程设计中。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论文集一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越
王越(1932.4.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出生于江苏丹阳。1956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系统运用工程研究。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某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曾取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光华基金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网络对抗》、《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导论》等。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子才
王子才(1932.6.23-)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专家。山东省聊城市人。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领域,发展了伺服系统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复合驱动控制系统、变阻尼及大摩擦系统的控制技术,为开辟研制电动转台新途径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建模-算法-评估的系统仿真基础理论新思想、复杂大系统分布式仿真工程设计方法、多种建模方法以及复杂仿真系统评估理论与方法,首次研制成功分布式仿真系统,为我国分布式复杂仿真系统达到工程实用新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次时间最优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一类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最优控制设计方法,为现代控制理论在飞行器控制中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著作6部;培养博士、硕士60余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魏正耀
魏正耀(1936.3.30-)信息技术专家。1936年3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慈溪市人。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任总参第58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学术造诣深,主持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1985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魏子卿
魏子卿(1937.4.15-)卫星大地测量学家。河南省睢县人。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从事测绘专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70年代,从事海上大气折光修正研究,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实验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长测程气体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和测试。在我国首先开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研究,提出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布设方案,研制成功平差程序。主持完成全国多普勒网平差。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绝对定位研究,提出单频数据消电离层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属国际先进水平。提出全国GPS大地网的布设方案,主持完成全国一级GPS网整体平差,制定“全国天文大地网和空间网联合平差”总体技术方案,主持制定广域差分GPS网技术方案,从事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从事板块运动的研究。从事大地坐标系的研究,提出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的技术参数。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平差计算”和“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分别获1990年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韦钰
韦钰(女)(1940.2.7-)电子学专家。广西桂林人,壮族。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她获美、英、加、日、港、澳等八校名誉博士。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韦钰博士在电子学领域工作了40多年,做出了系统的和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生物电子学和建立分子电子学学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了国内第一批生物组织的微波CT、超声CT、衍射CT和B/A非线性参量断层图象。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创建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在国际上首先系统地阐明了分子器件和分子计算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率先采用分子器件分子设计的方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她在电子学领域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在分子组装技术和应用方面获得了多项成果和奖励。她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她在东南大学建立了新的跨学科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倡导了中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吴澄
吴澄(1940.1.14-)自动控制专家。浙江省桐乡市人。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方法”首席科学家。从1986年起参与国家863计划的规划与实施,曾任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1987年至1992年主持多学科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解决了我国企业综合信息化的总体关键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研究攻关的同时,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200多家各种行业的应用示范企业绝大多数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我国CIMS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先后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每年只评出各一名的“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这使我国成为除美国以外的、唯一获得这两个大奖的国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许居衍
许居衍,1934年7月9日出生,男,汉族,福建省闽侯县人,微电子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北大五校联办)半导体物理专业。曾任电子部第24研究所、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8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荣誉顾问。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开发工作。1960年代初,主持摸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硅平面单片集成电路并转移工厂生产,为开创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做出贡献,获三等功臣称号。相继提出并研制成功高速发射极分流限制饱和逻辑电路、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电路等创新结构,用于我国早期计算机。1970年代筹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主持研制成功图形发生器、图形数字转换机、控制计算机等组成的自动化制版系统和用于图形编辑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以及离子注入等新工艺,为成功研制动态随机存储器等多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了新的技术基础,获四川省重大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国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90年代,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促成建立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企业,为南方微电子基地发展做出贡献。主持完成微米级集成电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