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钟华
张钟华,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电磁计量专家。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后又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在电机系电工基础教研组进行研究生学习。1967年被分配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磁处工作。现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一级研究员。曾任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计量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仪器仪表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电磁计量国家基准的研究设计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国家电容基准的设计、试验以及运行工作。1997年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对,与国际平均值的差别仅为4×10-8,成为当时国际上最好的结果之一。1983-1988年,负责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了国家强磁场标准(2~12特斯拉),不确定度为6×10-5,此标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标准之一。1987-2002年,研究建立了量子化霍尔效应国家电阻标准。在国际比对中我国给出的数据为不确定度最小。1992年超导强磁场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量子化霍...
-
张锡祥
张锡祥(1933.5.19-)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伊君
赵伊君(1930.11.26-)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梓森
赵梓森(1932.2.4-)光纤通信专家。广东省中山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邮电部科技委委员。早在1973年就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我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为我国光纤通信发展少走弯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70年代末,组织研制生产出我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其中有3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90年代,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光纤通信公认的开拓者之一,因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工业所作贡献,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荣誉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立伟
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生于上海,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人,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毕业,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协主席、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等职。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宽束电子光学理论领域创建了自己的科学学派,所研制的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设计软件包为我国微光夜视器件自主研制与开发开辟道路。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奖励。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
-
钟山
钟山(1931.1.15-)制导系统工程专家。1931年1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作为第一位和第五位完成人,获1992年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编写各种技术报告110多篇。现为三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已培养博士生10名、博士后1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寿桓
周寿桓,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男,汉族,四川成都市人,激光与光电子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4年8月-1996年12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常委,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秘书长、主任委员,国际IEEE高级会员。“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85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顾问,固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名誉主任,《激光与红外》杂志主编,《中国激光》杂志副主编。1964年起从事固体激光工程及应用研究,在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全固态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70年代初提出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SSL)的技术设想,在我国最早开展DPSSL的研究。全部国产元件DPSSL绿光输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国外禁运;高重频倍频DPSSL、Q开关单纵模DPSSL突破环境关、工...
-
庄松林
庄松林(1940.8.14-)光学专家。出生于1940年8月14日,江苏省溧阳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79年赴美访问研究,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年、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突出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兵器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华太极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庄松林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主持完成了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极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
-
周仲义
周仲义(1935.8.6-)信息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中央军委技术干部学校。总参谋部某部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课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本专业技术的发展。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曹湘洪
曹湘洪,男,1945年6月出生于江苏江阴,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国家石油与润滑剂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公安部灭火救援专家组顾问。曾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董事及髙级副总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及科技委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过三十多项石油化工装置的重大术改造和重大技术攻关。参加顺丁橡胶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顺丁聚合装置长周期运行和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技术;负责、参加並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溶聚丁苯橡胶装置的工业化;决策引进实验室技术,组织、参加並完成了我国第一套丁基橡胶的工业化;指导了稀土顺丁胶和稀土异戊胶的工业技术开发;推动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提出和决策釆用未经工业验证的新技术,组织乙烯、裂解汽油加氢、异丙苯、乙二醇等石油化工装置的技术改造;提出、组织、参加并完成了低压聚乙烯装置工艺与关键设备、髙压聚乙烯装置超髙压反应器、合成树脂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等的国产化;开拓了我国石化工业内涵发展及工艺技术、重大装备国产化之路。提出、组织並参加减压渣油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