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卫
李卫(1957.12-)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阳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率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言荣
李言荣(1961.7.10-),电子信息材料专家,四川省射洪县人。199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学位,曾留学德国Karlsruhe科研中心和美国ColoradoatBoulder大学。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校长,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发明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解决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发明了介电薄膜的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的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装备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一体化集成的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的发展。主要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刊物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仲平
李仲平,1964年8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男,汉族,湖北省安陆市人,航天复合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材料分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极端服役环境功能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负责并带领团队探明功能复合材料热力电行为规律,实现航天用功能复合材料体系及制备技术创新,研制出系列新材料与防热结构,成功应用于新一代航天型号,解决“热障”与“热透波”问题,支撑再入机动、精确制导和小型化等型号关键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元元
李元元(1958.10.3-)粉末冶金和铸造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发出高性能铝青铜合金、白铜合金、锌合金、挤压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等;成果应用于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中,解决了相关的技术瓶颈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已实施29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32篇、EI收录22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教材1部。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炯天
刘炯天,1963年1月20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南西峡,矿物加工专家。1983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在职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校长,兼任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分离过程强化与微细粒矿物分选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发明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粒分选技术;发明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的绿色澄清技术,创立以硬度为主导的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推动我国高效选煤工艺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发展;创立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柱式选矿技术,形成贫杂难选矿开发的技术与产业体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1件,出版著作与教材6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与奖励。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正东
刘正东(1966.10.6-),男,满族,钢铁冶金与材料专家,内蒙突泉人(原属吉林白城)。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电站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超超临界燃煤电站耐热无缝管冶金技术、构建了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高质量大锻件冶金技术、研发了我国潜艇核动力系统关键钢材成套制造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特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5项(3项排名第一)等。获2015年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杰出工程师奖等。获授权发明专利38件,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6部、标准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毛新平
毛新平,1965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鄂州,男,汉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先进钢铁制造流程和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主持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国家“七五”重点工程)—珠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以及我国第一个以半无头轧制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代表工程—涟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主持研究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微合金化技术、开发出系列高性能产品,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产品体系。实现Ti微合金钢工业化生产,探索出具有我国资源特色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路线。研发薄规格热轧板带成套制造技术,阐明薄规格热轧板带从中间产品向最终产品转化的发展方向。提出高品质特殊钢板带制造新的技术路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项、...
-
聂祚仁
聂祚仁(1963.01.15-),难熔金属粉末冶金和铝合金领域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83年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1997年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材料科学学部副主任,国际LCA(生命周期评价)中心联盟和Int.J.LCA中方委员;2002年至2004年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及加工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发展。在难熔金属、铝合金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带领团队研制出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及钨钴镍再生粉末技术、铒微合金化铝合金,形成了我国特色,解决社会民生和国家工程难题;推进了材料LCA技术实际应用。共5次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授权中国和美日等发明专利及软件127件应用绩效显著。合著7部,论文被SCI收录210篇、EI收录270篇,他引4540次。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获国家杰青并特优验收和创新研究群体支持。...
-
刘中民
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男,汉族,河南周口市扶沟县人,石油化工、煤化工专家。民盟盟员。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催化新过程研究与开发,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负责开发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并率先在世界上实现工业化,截至2017年底,实现技术实施许可24套装置,烯烃产能1386万吨/年,引导并促进了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领导开发了甲醇制乙醇(DMTE)技术,完成了世界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为百万吨级工业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甲醇制烯烃》一部,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80余件,国外100余件。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周光召应用科学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奖;2017年获中国催化成就奖并获评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曾荣获...
-
欧阳平凯
欧阳平凯(1945.8.16-)生物化工专家。生于广西平乐市,湖南省湘潭人。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兼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教学与工程研究。组建和领导了国家生物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创造性地提出运用组合合成的方法构建与优化生物化工过程,在复杂的酶系中将反应与反应组合、反应与生物膜组合、反应与分离组合,使我国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创了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高固含量拟低共熔体系所实现的单槽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反应速度与产物浓度,缩短了流程,降低了成本;研发了包括气升式等系列高效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等单元操作装置,率先形成批量生产与工程配套能力,促进了我国用生物技术生产专用化学品新领域的发展。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新技术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分离技术”获2000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