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渭康
袁渭康(1935.7.1-)化学工程专家。上海市人,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62年华东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工业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发展了移动床煤气化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和通用的相平面分析法,以及反应器多态的全局分析法;在生物反应器的状态估计和控制、固定床电极反应器、超临界流体反应和CVD反应器的模型化方面获得了创新成果;进行反应器动态行为研究,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动力学模型筛选及状态估计方法,以及过程在线辨识方法;主持了多个工业反应器的开发项目;创导了“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论”,应用反应工程理论,成功实现了反应器开发工作的高质量、短周期。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1999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4本。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文海
张文海,1939年2月1日出生于福州,男,汉族,福建省长乐县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国家工程设计大师。无党派人士。1963年毕业于今中南大学。曾任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现任江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历任国家重点工程江西铜业公司、安徽金隆铜业公司等项目总设计师。成功主持"冷风闪速冶金"技术创新,结束了世界"热风闪速冶金"的历史;对挥发性元素的循环积累问题提出了定量的数学描述方法,软件Ncc成果在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应用,为提高我国工程设计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国家优秀计算机工程软件金奖、香港刘永龄奖、国家有色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等17项。为确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先进的强化冶金技术格局,实现清洁生产做了重要工作。2000年当选国家建设部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009年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最有影响的30位人物之一。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连城
赵连城,1938年0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男,汉族,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原子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学科和本科专业的创始人,光电信息与量子器件实验室的奠基者。长期从事半导体异质结、量子阱和超晶格、共格量子点岛、双波段激发和多波段调谐等光电薄膜材料和器件及各种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系统研究,以及发光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导纤维和器件、信息存储材料、绿色荧光蛋白和分子荧光探针,能带结构分析和断带隙超晶格的工程技术应用等,包括:远程通信全光网络工程的宽带光纤和器件;腔道癌症3D内窥观察和光量子治疗光纤系统;夜视彩色红外相机和红外监控摄像机系统;战场目标探测、识别和监控红外成像系统;人造和天然石墨烯制取和高灵敏传感器及快速充电长寿命电池、人造金刚石、非制冷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系统等。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05年曾任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三主席之一兼秘书长。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42名,接受博士后8人。出版《信息功能材料学》等专著6本。发...
-
张兴栋
张兴栋,1938年4月7日出生于四川南充,男,汉族,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家。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曾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首任主任、所长、理事长,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研究顾问等。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执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上世纪70年代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协作组,研发出立方氮化硼、高强度人造聚晶金刚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离子喷涂超深井硬地层人造金刚石钻头,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四项。80年代初开始从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研发出生物活性人工骨、涂层牙种植体和人工髋关节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发现材料可诱导骨形成,建立理论雏形,首创骨诱导人工骨并推广临床应用;本世纪初发现材料亦可诱导软骨等形成,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InducingBiomaterials),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
-
赵振业
赵振业(1937.11.13-)金属材料专家,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姚村。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40多年来一直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合金设计和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并为主完成“300M钢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思路,设计长寿命起落架等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观点,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并获得抗疲劳微观机理,创新和集成创新抗疲劳和氢脆应用技术体系和先进工艺技术。用于300M钢制造歼8Ⅱ飞机主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h(其中包括增载30%后1000h)不破断。远超过飞机3000h规定寿命和国外5000h最高规定寿命。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先进飞机设计、使用几十年的超高强度钢起落架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问题,实现了长寿命起落架重大工程目标和技术跨越发展。服役14年来无故障并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广泛应用于10种先进型号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研究二次硬化、超细化等强韧化机理,合金设计获中温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不锈钢等5项发...
-
周克崧
周克崧,出生于1941年02月04日,材料表面工程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曾任全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周克崧教授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压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替代电镀硬铬、高性能薄膜和热喷涂与激光的复合技术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多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军工、钢铁、包装印刷和核能等国民经济部门。培养和组建了一个既能完成国家重要研究课题,又能将科研成果工程化的团队。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863、军工等科研项目和和省市项目5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广州市一等奖1项。1995和2006年两次获国防军工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编著、参编著作三部,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廉
周廉,1940年3月出生,吉林省舒兰县人。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陕西科技大学名誉校长,兼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冶金、化工与材料学部主任、国际材联主席等职位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及十届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材料、钛合金、生物材料及3D打印材料等。共荣获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长期活跃在国内外材料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并主持了航空材料、海洋材料、3D打印材料等多项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培养博士研究生80余名。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
-
周光耀
周光耀(1935.12.13-)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新都氮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永濬
朱永(濬)(1929.12.15-)核化学化工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省泾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及工艺和高放射性废液分离化学的研究。60年代研究成功磷酸三丁酯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工艺并顺利用于生产,满足了国防需要;80年代以来,成功地研究开发了由高放射性废液去除锕系元素的三烷基(混合)氧膦TRPO萃取法,正在研究用于我国后处理高放废液的非(化处理;研究3价f区元素镅和稀土的分离,发现了高选择性萃取剂二硫代二烷基膦酸。多次获得国家及部级奖励,“从高放废液中去除锕系元素的中国TRPO流程”获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左铁镛
左铁镛(1936.09.03-)材料学专家。北京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58-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历任教授、博导并任副校长;1991-1996年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1996-2006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难熔金属、铝镁材料及加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领域,近年又大力倡导并深入研究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承担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并获得重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6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省部级奖15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