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剑波
郭剑波(1960.3.6-)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南省桃源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4年毕业于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在电网规划、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及风电并网安全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参加了三峡输电等电网规划研究,主持了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全国互联电网(2020~2050年)规划系列研究;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串补装置和特高压串补装置,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组织建成了“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为行业提供了公共研发实验平台,提高了风电并网安全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晓棉
胡晓棉(1963.10-),女,核物理工程技术专家,陕西高陵县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98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武器装备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核物理工程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参与完成多项大型国家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做出了系列创新性工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十佳”提名奖、“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多项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郭旭升
郭旭升(1965.04.05-),男,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专家。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总经理。在页岩气和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复杂构造区高成熟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提出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新认识,研发预测新技术,发现了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气田,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战略突破,为国内大规模勘探开发页岩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面对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缺乏成功案例和成熟理论技术难题,提出海相碳酸盐岩超深层天然气富集模式,研发储层预测技术,发现了我国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实现重大突破。也是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页岩油气国际先锋奖(集体)。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震
黄震(1960.08.06-),男,浙江宁波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82年和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教育部动力机械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燃烧学会Fellow,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inEnergy执行主编、国际学刊Int.J.EngineRes.和EnergySci.Eng.编委,国际二甲醚协会副主席,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能源研究会理事长等。长期从事车用能源、发动机燃烧和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阐明了燃料特性与着火、燃烧、排放和热效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成功研制了新型智能燃料发动机,为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探索出一条全新途径。发明了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替代燃料发动机,成功应用于汽车和船舶动力。发表论文26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3项,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中国内燃机工业杰出科技创...
-
康红普
康红普(1965.11.16-)采矿工程专家。山西五台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1991年获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发明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揭示出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开发出基于地质力学测试,以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得到广泛应用,简化了煤矿生产系统,提高了煤矿安全度与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根生
李根生,1961年9月22日出生,男,汉族,安徽石台人,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专家。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1986年至2003年在石油大学(华东)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和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创新发展了深井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研发成功深井自振空化射流提高钻速技术,在世界上成功地将空化射流用于深井钻井提高钻速。同时,将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完井和油气田增产改造中,首创了旋转射流处理地层增产技术,发明了水力喷砂射孔与分段压裂联作技术,为油气田稳产增产、高效开发提供一种先进有效技术手段,在石油工程中初步形成空化射流钻井、完井、压裂的技术体系,现场应用效益显著,并使我国该领域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项(技术发明二等...
-
李建刚
李建刚(1961.11.3-)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安徽省合肥市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磁约束聚变研究,参与主持完成了EAST装置工程设计和建设,主持EAST辅助加热系统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建成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实验系统。负责开展高性能稳态托卡马克实验,解决许多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使我国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物理研究走在国际前列。积极倡议和推进我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负责等离子体所主要采购包重大工程的实施,为国际聚变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一等奖2项,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亥姆霍兹国际合作奖。作为主要作者发表文章152篇,专著2部,发明专利8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宁
李宁(1958.07.23-),男,地球物理测井专家。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77级本科)。1989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曾任北京市科协常委、北京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几十年来先后担任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负责人,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测井重大装备与软件”的首任项目长。在地球物理测井理论方法研究、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大型测井软件研发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和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被俄罗斯欧亚地球物理协会授予“为测井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其科研团队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和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宁创新团队”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阳
李阳,1958年10月26日生,男,汉族,山东东平县人,油气田开发地质、开发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后获得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和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油气藏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曾任胜利油田总地质师、总经理、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技术副总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E中国南方分部主席。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李阳主要致力于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分隔控油”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创建了以油藏地球物理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高含水油田稳产技术,为我国东部原油持续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了超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揭示了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识别与建模、数模方法,研究注水开发关键技术,为此类油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
-
林君
林君(1954.07.05-),男,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专家。吉林通化人。1982年1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吉林省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探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仪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创新发展了航空和地空移动平台电磁探测、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和分布式地震探测的理论、方法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空协同时频电磁探测系统、ATEM系列瞬变电磁仪和分布式无缆遥测地震探测仪器装备等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地矿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