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焯芬
李焯芬,1945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杬镇,男,汉族,广东省中山市人,专业为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先后毕业于香港大学(学士、硕士)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电力局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门主管、香港大学岩土工程讲座教授、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长期从事水电、核电建设技术工作,包括前期勘探、可行性研究、设计论证及专题研究(例如大坝安全评估、核电站抗震设计、核废料处理等)。研究领域亦包括滑坡泥石流防治及地质灾害防治。曾发表国际学报论文约三百余篇。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吉臻
刘吉臻(1951.8.14-)发电厂自动化技术专家。山西省岚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发电厂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Fellow)。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2004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火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2011年主持研发成功我国最大容量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2013年研发成功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针对我国当前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面临的难题,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开展燃煤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创建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发表SCI论文32篇,EI论文118篇。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6名,...
-
罗安
罗安,1957年7月21日出生于长沙,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和198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大学教授,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围绕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难题,发明了多种大功率电能变换系统及控制方法,研制出大功率电磁搅拌、大电流电解、混合有源滤波等电能变换与节能装备,并推广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等200多家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发表著作2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5项。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8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达学者”、“湖南光召科技奖”等荣誉。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琦
罗琦,1967年10月生人,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核动力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期担任项目总设计师。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理事长、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核动力反应堆设计研发,是我国核动力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领军人之一。提出先进反应堆技术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国新一代核动力研发平台的研制,攻克了核动力系统部件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新型核动力反应堆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完成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反应堆的研发和“玲龙一号”核反应堆攻关,实现了我国核动力技术的跨代发展和反应堆的批量建设,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系统性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和个人二等功各1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高新工程突出贡献个人奖、国防科技...
-
马永生
马永生,1961年10月18日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人,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沉积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地质师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总地质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长期从事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在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揭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并提出了“三元控储”预测模式;建立了适合于复杂构造区的“叠合—复合控藏”油气成藏模式;建立了礁滩相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模型和预测模式;摸索形成了适用于复杂地区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系列技术。上述理论和技术成果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南方海相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和生产实践,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多个大型和特大型天然气气田,为国家重大工程“川气东送”提供了扎实资源基础。他先后荣获2006和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毛景文
毛景文(1956.12.19-),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山西运城市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业务副所长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长期致力于矿床模型和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勘查,针对我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的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作为第一获奖人,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4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彭苏萍
彭苏萍(1959.06.15-)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江西萍乡人。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本科),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公共安全〉专题组副组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安全学会副会长,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等。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率先开展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建立了以野外采集评价技术、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与反演技术、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为基础的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首次达到700米深度勘探精度达到查明≥3米断层的技术水平,并在煤炭企业广泛推广应用。上述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研制开发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矿...
-
欧阳晓平
欧阳晓平(1961.1.24-),实验核物理学家。湖南宁远人。1983年毕业于湖南零陵师专物理专业,2002年获复旦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脉冲辐射场诊断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参与完成多次核爆炸射线物理诊断,发明系列脉冲射线探测技术原理与试验方法,研制成功18种新的核辐射探测器,创建5类实验诊断新方法。提出脉冲射线束能谱的光学测量和强辐射场核参数测量的电流型计数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5项,发明专利29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脉冲辐射场诊断探测系统设计与实验方法》。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饶宏
饶宏(1961.02-),男,电力系统工程技术专家,湖北省武汉人。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科学研究院董事长,曾任国际大电网会议组织(CIGRE)直流系统与电力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直流输电重大工程与交直流电网运行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和建设工作,攻克我国自主化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建立国际领先的大电网实时仿真平台,研究和发现多直流对电网安全影响,提出多直流密集馈入电网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攻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突破更多直流接入大电网的发展瓶颈。主持设计建成我国±500kV自主化依托工程、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等11回直流重大工程,创建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电网技术创新发展和直流输电实现国际引领做出了系统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7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IEEEUnoLamm高压直流输电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国荣
沈国荣,1949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武进,男,汉族,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中共党员。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静态继电保护装置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和柔性交直流输电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原创性地提出了“工频变化量继电保护原理”、“振荡闭锁开放原理”和“循序阻抗判别原理”,解决了继电保护安全可靠和快速动作难以兼顾,以及电网失步和系统振荡难以区分的历史性难题;提出并组织构建了以“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电网安全稳定架构,为保证电网暂态稳定、防止大面积电网崩溃起到关键作用;带领团队开发的系列化电力控制保护,以及柔性直流输电、统一潮流控制系统(UPFC)等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电力科技进步和重大电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