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义脑
苏义脑(1949.7.9-)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2、1988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出站。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石油学报》等多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井下工具和井下控制工程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和空气螺杆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高陡构造防斜打快技术研究,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仅偏0.14m。主持研发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CGDS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
-
舒印彪
舒印彪(1958.07.01-),男,河北省涿州市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输变电工程与电力系统规划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专业。现任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兼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CSEEJournalofPowerEnergySystems》编委会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电网运行与电力系统规划、超/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相继主持完成三峡500kV超高压大容量输电、±800kV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直流工程系统设计、电磁瞬态抑制和交直流电网运行控制难题,建成我国首条1000kV晋东南至南阳至荆门特高压交流、±800kV/6400MW级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主导制订了特高压系列国际标准,为我国超/特高压输电技术从跟随国外到世界领先,做出了系统性、开创性贡献。相关成果推动了“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和全国电网互联,促进了大型能源基地清洁、高效、集约化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38篇,授权发明专...
-
孙金声
孙金声(1965.01.01-),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江西于都人。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6年历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2006-2014年历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科研处副处长,现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兼科研处副处长、一级专家及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兼任中国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工作部钻井液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钻井液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带领团队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复杂结构井高性能钻井液,成果在塔里木、大庆等17个国内油田及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效果显著,为加速勘探和高效开发我国深部复杂地层油气资源和获取海外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
-
孙焕泉
孙焕泉(1965.01.27-),男,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程专家,山东诸城人。198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199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连续三期(2008-2020年)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长。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理论、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在稠油和高温高盐等复杂油藏开发领域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带领团队攻克深层、薄层超稠油开发技术,成功开发了我国埋藏最深的超稠油油田和油层最薄的超稠油油田;发明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新技术,率先实现高温高盐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工业化。为老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推动我国复杂油藏开发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该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专著7部。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龙德
孙龙德(1962.3.15-)天然气田开发工程与石油地质专家。山东省寿光市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实施工作组副组长。主要致力于油气田开发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深层海相砂岩油田高效开发、复杂天然气田高效开发及油气田系统配套工程等领域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组织和主持了以克拉2、牙哈、英买力等气田为主的国家“西气东输”塔里木气源开发研究及工程建设,为凝析气田和异常高压气田开发理论技术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汤广福
汤广福(1966.08.09-),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安徽滁州市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大电网会议组织(CIGRE)高压直流与电力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针对电力电子换流内在规律、强电磁环境驱动与保护、等效试验机理等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在该领域重要装备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完成静止无功补偿器、可控串补晶闸管阀、±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柔性直流换流器和高压直流断路器等高端电力装备的研制,陆续实施了参数居国际首位的重大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实现电网灵活可控、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高效接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手段。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7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37篇。获第九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友宏
孙友宏(1965.07-),男,钻探工程专家,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探矿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钻探工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围绕潜在油气资源和地球深部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持研发了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低温钻探冷冻取样关键技术,为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主持研发了顶部驱动精准控压取样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并成功应用于“松科2井”施工,完钻井深达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井深新记录;主持研发了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及多工艺钻探取心关键技术,并成功从地下开采出高品质的油页岩油,标志着我国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
-
唐立
唐立(1965.12.05-),核武器物理研究与设计专家。江苏宜兴市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我国核武器物理研究与设计领域优秀学术带头人之一。作为物理研究与设计的主要参加者或负责人,在我国二代武器初级设计技术突破及其系列核试验、武器型号研制、国家重大实验任务等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应用和集成创新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表彰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国法
王国法,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男,山东文登人,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机械系,1985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煤炭高效综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了我国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国产化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90年代初,主持创新研发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和系列高效综采关键技术装备;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主持设计研发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综采和20m特厚煤层综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主持的黄陵一矿智能化开采总体设计项目,首次实现常态化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成套技术完全国产化,研发的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各类国家研...
-
王成山
王成山(1962.11.15-),男,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专家,天津市宝坻区人。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研究,在城市电网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我国大规模城市电网建设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城市电网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大型城网运行调控新技术,解决了安全域分析与复杂城网运行调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微电网成套系统与装备,创新了微电网技术应用模式,为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授权发明专利45件,出版中/英文著作5部,发表论文170余篇,连续6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所领导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