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铁岗
张铁岗(1946.9.24-)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原籍河南省许昌县人。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1990年进修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曾任平煤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为攻克瓦斯,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瓦斯防突、分级、隔抑爆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防治瓦斯整体水平向前迈一大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所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工程设计》等书,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主持改造老矿两座,设计延深及新建大矿六座,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任主任,为平煤成为全国产量效益特大型企业作出贡献。有十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创新“十佳”人才。并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
-
张来斌
张来斌(1961年9月-),男,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安徽省铜陵市人。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应急管理部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第八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长期从事油气生产系统及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石油高校首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油井管损伤检测、油气生产大型动力机组故障诊断及油气生产系统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绩,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多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杰出会员。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宪庚
赵宪庚(1953.11-),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山西省忻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我国多项大型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对推动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文智
赵文智,1958年8月19日生,男,汉族,河北省昌黎县人。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1984、200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与勘探工学硕士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清华大学MPA研修班结业;曾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IGC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我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技术研究与勘探实践。先后协助前辈具体参与和作为负责人具体主持科学探索井与风险勘探工程长达20余年;2001-2011担任两届国家“973”天然气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一五”以来一直担任国家油气重大专项05004项目负责人。完成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级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究提出的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有机质“接力成气”、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和中低丰度天然气大型化成...
-
赵振堂
赵振堂(1961.05.23-),男,粒子加速器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和装置研制,负责建成上海光源加速器,主持研制了从紫外到软X射线能区的3台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我国首台质子治疗同步加速器装置。在自由电子激光新原理研究、加速器关键技术研发、加速器装置的设计与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集体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市领军人才。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刚
周刚(1964年6月-),男,国防爆炸力学工程专家,湖南娄底人。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总工程师,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特种材料实验的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在上述方向的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以及装备研制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重大工程难题,建立了试验场技术系统,研发了多型装备。主持了多项国防重大(点)科研项目、十余次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与工程项目,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7篇,撰写科技报告百余篇。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安继刚
安继刚(1938.1.18-)核技术及应用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天津市武清区。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实验核物理专业。现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曾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器分会副主任委员。开创国内充气电离室领域,为反应堆及军/民用辐射仪表发展做贡献。在费米所研究自熄流光室,获重要成果。“八五”主持总体技术,发明气体阵列探测装置,研制成功中国首套加速器集装箱检测系统。“九五”发明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达到同领域国际前沿,装备海关、港口,并外销。“十五”发明集装箱CT检测系统,为公共安全提供更有效检测手段。近年又结合国家需求指导开展核技术应用前沿的探索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专利金奖等,出版著作3部,撰写发表论文70余篇,有获权中国发明和国际专利20余项。讲授“电离辐射探测学”数十载,编著教材近百万字,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守为
周守为,1950年11月11日出生于四川蓬溪,男,汉族,四川省蓬溪县人,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曾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开发技术装备的研究工作。主导超深水钻井平台981的3000米隔水导管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可避免类似墨西哥湾井喷事故的发生等,该项目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发海上稠油少井高产开发技术体系和丛式井网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使渤海油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其成果分别获得2007年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海上优快钻完井技术,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使钻完井效率提高3倍左右,该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展FPSO技术,使我国FPSO设计建造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我国又一高新技术产业,该成果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4万吨级开阔海域大型模块浮托安装技术体系,实现设计、建设、安装、调试一体化,使海上油田工程建设...
-
岑可法
岑可法(1935.1.15-)工程热物理专家。广东省南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主要在化石燃料的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煤分级利用多联产、低品位能源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制氢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反应流计算与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均有开拓性成就。并提出独特的“导师群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所在学术团队联合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6名,提名3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森玉
陈森玉,1939年12月2日出生,男,汉族,福建省仙游县人,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我国高能加速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2至1990年,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BEPC)工程的主持人之一,负责并有创新性地完成BEPC储存环的理论设计,主持建成BEPC储存环。他主持并能突破国际上当时通行的理论指导调束,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BEPC的主要性能在粲物理能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至2010年,先后任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SSRF)可行性研究组组长、工程总经理、工程总顾问。负责组建工程研制队伍,提出并确定SSRF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主持完成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预制研究和初步设计,指导工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他关注我国光子科学发展,2002年起建议并积极推动我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预制研究和立项工作。1990年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