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见义
胡见义(1934.3.25-)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家。北京市生人。1959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总结和建立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和成藏理论。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研究与总结了我国油气藏类型系列;探索与研究海相环境天然气田的形成,为发现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和国外气田作出了贡献;主持与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总报告》。所完成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多次。并获中国科技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从事海外油气科研和研究生教学,为博士生导师,已有近50名研究生毕业或出站。著作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地质学前缘”、“非构造油气藏”等10余部。论文有100多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洪伯潜
洪伯潜(1931.12.30-)矿井建设特殊凿井工程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天地科技建井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部课题30多项。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首先通过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承担(技术负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提出了“力矩平衡法”控制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的结构竖向稳定,完成了一批近600m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思得
胡思得(1936.3.31-)核武器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氢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康玉柱
康玉柱(1936.5.5-)石油地质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北宁市。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任地矿部塔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组长和国家储委油气专委委员。现任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1984年,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大会战的序幕;“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克关项目和地矿部5个科研项目,全面系统研究评价了塔里木等盆地油气资源、油气成藏特征;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及初步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叠加盆地成油特征等;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发现10个油气田和我国第一个古生代的塔河大油田;主编西北石油局油气勘探规划、设计20多份,科研报告20份,独编和主编科学技术专著10部、主笔科学技术专著4部,公开发表科学论文80份;曾获地矿部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获地矿部集体特等奖2次和新疆自治区有突出贡献奖,获地矿部一等奖;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
黄其励
黄其励,1941年1月15日生于营口,男,汉族,辽宁营口人,蒸汽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顾问和国家能源集团电力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共党员。196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动力系,1968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三系,被分配到辽宁发电厂,以后在东北电管局科技处、东北电力技术改进局、锦州发电厂、辽宁省电力工业局、东北电管局、东北公司和东北分部等单位工作,分别任厂长和总工程师。1981年公派赴日本进修,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曾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电工学会的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网安全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5本、科普读物若干,发表技术论文70余篇。长期从事能源和电力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在燃煤清洁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环保和能源发展战略等领域做出贡献。主持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NO...
-
金庆焕
金庆焕(1934.10.25-)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浙江省临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或参与主持“北部湾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地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远景评价”等一批重要地勘和科技报告。为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作出贡献,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古生物图册”和“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等专著编写,为南海地质和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作为贡献,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李四光地质奖一次,地矿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各一次。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雷清泉
雷清泉,1938年07月23日出生于四川,男,汉族,四川省岳池县人,绝缘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年公派留学西德汉诺威Hannover大学,1993年被聘为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与西安交大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工程电介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特别是纳米电介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运动及性能研究。1998年,高聚物的热激电流与导电性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新型半导电聚省醌高分子粉末材料的制备及温度压力双参数传感器的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2年,高聚物的热激极化松弛与载流子输运特性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09年,申请并主持了第354次“纳米电介质的结构及运动的时空多层次性及其宏观性能”的香山科学会议,并做了“纳米电介质的结构与运动时空多层次性及其思考”的大会主旨报告;2010年,无机纳米/高聚物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介电性研究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1...
-
李庆忠
李庆忠(1930.10.1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江苏省昆山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成像技术。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使商河西油田迅速查明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辛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导致了辛立村油田的发现。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立浧
李立浧(1941.7.8-)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江苏省盐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电网建设,在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领域作出了成绩和贡献。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作为多条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主持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工程建设。编写重大工程技术报告1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专利8项。为推进我国电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直流输电技术与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平亚
罗平亚(1940.6.3-)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石油工程专家。出生原籍四川省隆昌县。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现任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综合应用地质学、岩矿学、化学、石油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在机理研究突破的基础上,把作用机理、处理剂设计与研制和相应的石油工程、油田化学工程有机结合,成果创造性强,应用效果显著,其研究内容一直处于本学科前沿:创造完成深井高温水基泥浆系列技术;成为我国深井泥浆主导技术。设计、研制成功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技术,成为聚合物泥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由油层损害及保护机理创造出“屏蔽式暂堵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显著。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