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学福
鲜学福(1929.1.21-)我国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四川省阆中市人,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全国自然科学煤炭科学技术术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验证解决了国际上有争议的瓦斯吸附键问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突出区煤的结构,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整地建立了包含地电场、地应力场、地温场的煤层瓦斯渗流理论;建立的衡量煤层气特性的指标和改进的煤层气初始压力、含量及采区涌出量的计算方法;系统地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的力学方法;最早领导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技术;用功能转换原理,提出了预测瓦斯突出临界压力的计算式;合作建立了开采保护层时单层和多层系统煤层气越流的固气耦合渗流计算方法;进行的岩盐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盐矿水溶开采工艺与技术...
-
徐大懋
徐大懋(1935.10.17-)热力涡轮机和热能工程专家。安徽省当涂县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原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热力涡轮机和热能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如汽轮机长叶片气动设计准则,最佳余速分布,等转速模化,长叶片分类法,供热机组设计原则,“比焓差”法等,形成了先进的设计体系。主持开发的两排汽210MW汽轮机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国内全面替代了老产品;在引进型300MW和600MW汽轮机的国产化和优化过程中,解决了600MW汽轮机因推力过大而不能满发的难题,性能超过了引进技术;降低火电煤耗的汽机改造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调至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工作,对常规岛设备的技术问题和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銤
徐銤(1937.04.07-)快堆技术专家。江苏扬州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快堆首席专家。主持铀水栅和快中子零功率物理实验,自60年代末起,从事快堆总体设计、快堆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编制我国快堆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快堆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负责快堆技术科研和快堆设计研究,提出快堆设计的安全要求,领导完成中国实验快堆的概念设计。1996-2011年任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总工程师,负责设计、设备制造、建造、安装、调试的技术决策,以及设计验证项目的选择和技术决策。中国实验快堆于2011年实现40%功率并网发电,达到验收要求。发表论文40余篇。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薛禹胜
薛禹胜,1941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无党派。1963年毕业于原山东工学院,1981年获电力科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开创了非自治系统运动稳定性的量化理论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定量算法,发现多种动态行为并揭示其机理。开发成功该领域国际上至今惟一的商品软件,并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他设计的我国电网停电防御体系的防御范围覆盖了中国4/5的电网,为中国电力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提出了能源领域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的研究框架,实现了通过数学模型-多代理-真实人的混合仿真来支持决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到2017年为止,获发明专利授权61项,实用新型2项,包括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发表著作5部,国际论文232篇,国内论文372篇。多所国内外大学的兼职教授。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为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
-
许绍燮
许绍燮(1932.1.1-)地震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1—1956年在南大、北大物理系听课学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研究地震事件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传输台网,首次实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地震相关、缺震、等间距性、地震发震时刻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创导地层屈曲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标准化;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定测点测定我国(首次)核爆当量;成功组建侦察国外核试验速报体系;创建多种测定核爆地震方法;代表我国参加禁核试地震核查的国际谈判;提出的识别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禁核试条约。发表论著百余篇(部),主要有《地震分布特点与地层屈曲》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3项,三等级1项。部委...
-
杨奇逊
杨奇逊(1937.10.30-)上海市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2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从事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特别在微机保护的抗干扰性、可靠性、微机保护算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等方面贡献卓著。独创性地解决了特大电阻接地故障距离保护这一世界级重大难题;他是中国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发明人,也是中国第一套成套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的发明人。主持承担了“七五”重大科研项目500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发明创造以及推广应用使得中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历史跨过了集成电路时代,直接进入微机应用时代。1994年创办四方公司并首创采用总线不出芯片的单片机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微机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性能,并且将90年代国际上最新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运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使其不再只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装置,而成为整个电力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智能单元,大大节省了变电站的占地成本和电缆敷设成本。1995年率先提出面向间隔的设计思想和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
杨裕生
杨裕生(1932.9.6-)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江苏省如皋县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核试验基地科技委主任。195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放射分析化学。创建了我国核试验烟云取样和核武器威力与性能的放化分析诊断技术。提出裂变燃耗、铀同位素全谱、锂燃耗、铀钚分威力等测试原理并指导研究成功。主持完成20多次核试验的取样分析任务,提供大量测试结果成为验证和改进这些武器设计的直接依据。“地下试验弹外活化确定中子弹中子剂量的放化法”和“裂变燃耗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分别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发起“中国士兵系统”及其电源的研究,创建了“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铅炭电池等新型电源,参与推动我国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增程技术的发展。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衣宝廉
衣宝廉,1938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男,1962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考入大连化物所研究生,师从郭燮贤院士,学习催化化学。1966年毕业,留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全国燃料电池与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新源动力股份公司名誉董事长。曾任新源动力公司董事长,科技部“863”计划“十五”电动汽车、“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燃料电池发动机责任专家。主要从事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研究,是我国燃料电池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参加并领导了航天碱性石棉膜型氢氧燃料电池研制。80年代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实现空气氧氮分离制备纯氮气,电解水制备超纯氢,研制电化学CO与H2,传感器,投放市场,获得良好效益。90年代,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了科技部“九五”攻关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燃料电池技术”,组装30kW氢氧燃料电池堆与电池系统用作中巴车动力源;申报PEMFC专利34件,形成了一整套PEMFC自主知识产权,组建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十五”与“十一五”期间,指导城市客车与轿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研制的燃料电池发动机,...
-
叶奇蓁
叶奇蓁(1934.9.16-)能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专家,1934年9月16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浙江省海宁市,1955年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1960年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专家委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专家咨询委委员,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能源局专家咨询委委员核电科学发展咨询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核动力分会理事长,曾任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60年代参与我国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堆的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80年代初筹建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任所长。86年开始筹建秦山二期600Mw核电站工程,任工程总设计师。秦山二期按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建造,2002年一次成功达到商业化,2003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中国电气工程大典核能发电工程卷,中国电力百科全书核能发电卷核电厂控制监测分支,电机工程手册核能发电篇等。主持“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选择”核电战略研究(主编核电篇)。参与“我国核能发展...
-
于俊崇
于俊崇(1940.12.5-)核动力专家。生于江苏省滨海县,原籍滨海县。196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称东南大学)。现任国防重点工程两型号副总设计师。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某工程研制总设计师。作为核动力专家,在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早年参加我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参加秦山二期核电站、新型核反应堆方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工作;近些年来,参与、组织并领导国家某重点工程研制与建设等工作。2004年、2005年、2009年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2010年获核工业集团首届“钱三强”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