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晓南
龚晓南,1944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金华,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4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6年获洪堡奖学金到德国Karlsruhe大学做研究工作,1988年4月回国,同年聘为教授。1993年聘为岩土工程博士生导师。2002年聘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教学和理论研究,已培养硕士87名和博士77名。主要研究方向: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复合地基专著《复合地基》,历经20多年努力,创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技术应用体系。参加、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机场和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提出基坑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和按稳定控制设计理念、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较系统研究了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及防治对策。出版《高等土力学》、《土塑性力学》等多部著作,主编《地基处理手册》、《桩基工程手册》、《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和《复合地基设计施工指南》等多部工程手册,出版论著...
-
郭仁忠
郭仁忠,1956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人,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法国Franche-Comté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巡视员。现任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出版了该领域国内最早的理论专著《空间分析》,90年代后期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引领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本世纪初带领团队进行地图自动综合技术攻关,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也是国内第一个投入工程化应用的地图自动综合技术,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提出开放式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思想,推进了地理信息服务从离线到在线的转变,相应的工程应用成果2005年获国家科技...
-
何华武
何华武(1955.08-)铁道工程专家。四川资阳人。1982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一直从事铁路工程、运输技术工作和铁路科技研究与应用,是中国高铁技术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高铁、铁路干线及复杂枢纽的勘察设计、系统集成、综合试验和运营验证的全过程,在高铁高平顺高稳定、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构建现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并参加研究多项重点国际项目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出去”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以及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团队奖等奖项。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春宏
胡春宏,1962年4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榆次,男,汉族,籍贯浙江省慈溪,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中共党员。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工程泥沙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了江河水沙调控理论、模型与技术体系,解决了黄河口流路稳定与治理、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治理与塑造中水河槽、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与降低潼关高程、黄河上游水库调控与河道减淤、长江三峡水库及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与输水堤防建设、官厅水库疏浚整治与恢复向北京市供水等江河治理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开展了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黄卫
黄卫,1961年4月出生于南通,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建设部副部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北京市副市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等职。现任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长期从事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研究,是我国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和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多组分环氧沥青新型材料的发明者,组织领导了我国近三十座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的设计和工程实施。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一、二层次;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因履职优秀,被教育部授予“荣誉长江学者”称号。作为主要获奖人获国家和部省科技奖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出版著作13部,...
-
胡亚安
胡亚安,1965年2月25日生,男,通航建筑物专家,湖北省云梦县人。1983年毕业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1986年、2011年毕业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兼任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升船机工作组主席。长期致力于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研发了世界唯一的超大型非恒定流减压试验装备,创建了阀门分级防空化技术体系,创新了高通过能力船闸输水系统,突破了超高水头船闸安全高效输水技术瓶颈。发展了升船机水动力安全控制理论,创新了升船机多元耦合稳定控制技术,与团队共同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的新型升船机—水力式升船机,引领了升船机创新技术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编制通航建筑物模拟技术、原型调试、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行业标准10部。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江亿
江亿(1952.4.25-)建筑环境工程专家。1977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以后在核工业部某厂工作,1978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班。1985年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以后先后在在清华大学热能系和建筑学院任教,1988年聘为副教授,1991年聘为教授。1988年曾赴英国在英国建筑研究院工作一年。曾参加多项IEACBCS(建筑和社区的节能)下的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为ECBCS理事会中国代表,Annex59的主持人。2005年成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任主任。目前为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IPCC第五版第三卷第九章(建筑节能减排)写作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节能。主编出版《中国建筑节能研究年度报告》。曾获得二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项科技进步奖:集中供热调节、溶液调湿空调、间接蒸发冷却、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建成
李建成,大地测量学家,1964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籍贯山西省左云县。199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是我国精密大地水准面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的开拓者,实现了大地水准面从理论到工程化应用的重大跨越。创新性地提出用数字高程基准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引领了我国现代基准建设。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果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200多个省、市、区域的数字高程基准建设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4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
-
孔宪京
孔宪京,1952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共党员。1980、1983和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先后获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常务副书记,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副主任等。30多年来致力于土石坝抗震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土石坝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对策、筑坝材料静-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土石坝三维弹塑性数值分析方法、核电厂海域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与应用以及大型试验设备研制和计算软件研发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近50项水利水电、核电、水运等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4项排名第一);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土石坝抗震专著3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50余篇次;培养硕士、博士近70名。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李华军
李华军(1962.02.25-),海洋工程安全专家,山东省广饶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已并入山东大学),200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海岸与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的国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运行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及重大工程实践能力。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成果纳入3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创新奖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