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术才
李术才(1965.12.23-),男,河北省涞水县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预报与治理研究工作。构建和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研发了隧道岩石掘进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其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经南
刘经南,1943年7月1日出生于重庆,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北斗/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67年在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200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国际“GPSWORLD”杂志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协调成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双跨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经南院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负责完成了中国南海诸岛GPS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和数据处理以及国家GPSA、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随后负责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等;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持研发的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
-
吕西林
吕西林(1955.1.-),男,结构工程专家,陕西省岐山县人。中共党员。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担任《TheStructuralDesignofTallandSpecialBuildings》和《JournalofAsianArchitectureandBuildingEngineering》等两本SCI杂志主编。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及减震研究,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性能评估方法、复杂结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设计理论、高性能结构构件和复杂节点抗震试验、消能减震技术和建筑物移位改造与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贡献。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复杂高层建筑高效抗震结构体系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获2015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2)。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
刘加平
刘加平,1967年1月出生,男,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等职。围绕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两个核心内容,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港珠澳隧道沉管和南京长江五桥等110余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空间、隧道、长大结构等无可见裂缝,提升了构筑物的抗侵彻爆炸和承载能力。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马洪琪
马洪琪,1942年10月2日生,男,汉族,籍贯上海市,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现任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总工程师、局长,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洪琪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及坝工建设领域技术带头人。他提出了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安全建设的关键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长斜井滑升模板,填补了此项技术空白。在特高拱坝建设方面,他带领团队围绕小湾拱坝(高294.5m)体型结构、700m级工程边坡、坝基开挖卸荷松弛处理、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和大坝抗震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成功建成了世界第一座300m级高拱坝,为类似工程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在超高土石坝建设中,他围绕糯扎渡心墙堆石坝(高261.5m)的建设,系统研究了心墙料掺砾改性的成套技术,联合天津大学首次成功研发了数字大坝技术,使大坝施工质量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控,在世界高土石坝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主持和参加建设了鲁布革、广蓄、小浪底、三峡、小湾、糯扎渡等大型水电工程30余座,为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做...
-
梅洪元
梅洪元(1958.07.30-),男,寒地建筑设计领域专家,辽宁省营口市人。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当选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导、教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FAIA)。长期从事寒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作,创建了寒地建筑协同设计理论和寒地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体系,是我国寒地建筑设计领域学术带头人。创作了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冰雪会堂、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郑州大剧院,东软国际软件园(大连河口园区)等重大工程项目。设计作品获各级专业设计奖项3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长特别奖1项,出版《寒地建筑》等7部专著和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含合著)。为促进我国寒地建筑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马军
马军(1962.7.15-),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男,汉族,山东省莘县人。水处理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同济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际水协会刊WaterResearch副主编,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委员会副主席。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和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等,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培养博士51人,硕士38人,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黑龙江省技术发...
-
孟建民
孟建民,1958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徐州,男,汉族。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被先后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作。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等各类工程项目二百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出版《本原设计》、《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缪昌文
缪昌文,1957年8月生,江苏姜堰人,男,汉族,建筑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主席,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三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第一线。他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混凝土基础理论的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服役寿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术的研究、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并成功通过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检验,为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8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或ISTP收录150多篇,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江苏省十...
-
钮新强
钮新强,1962年7月2日出生于浙江湖州,男,汉族,浙江省湖州市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共党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和参与主持了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0余项,是三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1992年始负责三峡工程船闸、升船机等通航专业设计,1998年任设计院三峡工程设计负责人。主持设计了世界首座全衬砌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和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立了全衬砌船闸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研发了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蜗壳“组合埋设”、“单洞型”大型地下电站等多项水工新技术,在三峡工程中成功应用,效益显著。2002年起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可研和各阶段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丹江口大坝加高、穿黄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老混凝土有限结合”等重力坝加高设计新理论,研发了“盾构隧洞预应力复合衬砌”新型输水隧洞,解决了中...